寓言的教案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创作过程,是我学习成长的宝贵机会,通过对教案的反思,教师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寓言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寓言的教案7篇

寓言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寓言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出示课题。

介绍寓??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点 评

本教学案,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本教学案依据教材特点,采用对比阅读教学的方法,形式新颖别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启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思考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与可操作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在思维训练方面,涉及到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另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体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寓言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对邻居,是谁呢?看!

(出示乌鸦、狐狸的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动物?那么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那小朋友们也来学一学乌鸦找到肉高兴的样子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会怎么做呢?

2、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狐狸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狐狸吧!小朋友们,狐狸第三次是怎么说的啊?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最好?

3、 讲述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小朋友们,为什么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小朋友们都知道乌鸦的声音并不好听,那为什么狐狸说他的声音好听,还想听它唱歌,是真的想听它唱歌吗?

三、引导幼儿畅想故事的结局

鸦听了狐狸的奉诚话,心里一得意,刚一张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来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四、 看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五、 续编故事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狐狸的图片,很快调动了幼儿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幼儿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儿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说起来、演起来。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本次教学活动讨论环节中,我很自然的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幼儿大胆发言,气氛热烈。但是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在讲述故事寓意时,教师教代的不明确,教师应先组织好语言。

寓言的教案篇5

主要内容:

第七课:《第一次真好》

第八课:《人生寓言》(节选)

学习重点:

?第一次真好》

1、理解课文《第一次真好》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尝试有益的第一次,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人生寓言》

1、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习《白兔和月亮》精美的语言。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嬉戏xī撤销chè风韵yùn皎洁jiǎo

禀告bǐng厄运è金窖jiào抢劫jié

行乞qǐ落难nàn泯灭mǐn俘虏lǔ

阴晴圆缺qíng心旷神怡kuàng险象迭生dié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慷慨——灌溉擅长——禀告抢劫——胆怯地窖——窘迫拐杖——特别销毁——撤销皎洁——狡猾泯灭——流氓嬉戏——戏耍玲珑——伶俐雏形——皱纹孵化——腐化

羞耻——羞辱心旷神怡——身心愉悦阴晴圆缺——多愁善感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和神情。

雏形:事物最初所具备的形态。

碌碌无为:平庸而无所作为。

不可磨灭:指功劳业绩等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或其他原因而消失。

闲适:清闲而安逸。

窖子:收藏东西的地洞或坑。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险象迭生:危险的情况一个接着一个发生。

禀告:就是指向长辈或上级报告。

二、重点分析:

1、作者为什么把短文的标题命名为《第一次真好》?

作者写了许多的第一次:详写的第一次有——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略写了许多第一次。作者又对此总结出特殊的“好”的感悟。因而,就把文题命名为《第一次真好》。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好”在:第一次的奇妙、第一次的新鲜而刺激、第一次的回味无穷——积极的生活,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享受生活。

3、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风情”在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在南方,旁边又有人家,这是南方的风土、南方的人情。

4、既然“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又为什么“使人回味无穷”?

虽然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或者叫人难受,或者叫人做起来困难、受到惊吓等等。但是,感觉都是新鲜的,从没有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很深,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5、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发现,勇敢尝试,才能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彩多姿。

6、阅读《白兔和月亮》,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7、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白兔的“得”,不是一般的“得”,试想如果白兔得到一把青草,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白兔得到月亮,虽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是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月亮归属于白兔,其实白兔也成了月亮的奴隶。这种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

8、是不是只有一贫如洗才能安闲自在?

不是。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自身如此渺小,也就会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必然会引起得失之患,就应该放弃这种拥有。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泰然拥有。而白兔拥有青草,也应泰然拥有。

9、《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要注意揣摩。

月色皎洁时,白兔——无忧无虑的嬉戏,心旷神怡的赏月。

乌云蔽月时,白兔——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

满月缺损时,白兔——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10、阅读《落难的王子》,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1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经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12、《落难的王子》这篇寓言的编写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寓言,主要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讲道理。而《落难的王子》这篇寓言的编写方法却很特别,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人物,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拟定为王子,极写他怎样脆弱。厄运也往极端方面去编: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最后,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构思也很特别: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不但亲眼见过王子,还与他有过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

“天哪,太可怕了!”这句话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而且,只重复半截,耐人寻味。王子的故事在前,“我”的经历在后,又将如何?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13、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我们如何面对厄运?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如果厄运落到头上,不必倒下,应该顽强的挑战命运。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起来。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a嬉戏xī撤销cè风韵yùn皎洁jiǎob禀告bǐn厄运è金窖jiào抢劫jié

c行乞qǐ落难nàn泯灭mǐn俘虏lǔ

d硕果shuò霎时shà玲珑lín孵化fū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慷慨——灌溉皎洁——狡猾抢劫——胆怯b地窖——窘迫拐杖——特别善长——禀告c泯灭——流氓嬉戏——戏耍玲珑——伶俐d销毁——撤销雏形——皱纹孵化——腐化

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4、说说《白兔和月亮》以及《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迁移阅读

(一)

张三带着斧头从树林里走过,一棵小树拦住他,对他说道:“把这些树木砍个干净吧,好心肠的朋友,我希望你砍掉它们!它们不让我自由发展,太阳光照不到我的身上;伸展我的根子吧,我又根本找不到地方;我的四周没有一点儿风的声音,这些树木在我头顶上结成了一个道地的罗网。我告诉你吧,要不是它们挡着我,要是我能自由生长,一年之内你就可以看到我成为这地方的光荣和骄傲,我的友爱的树阴将要一直遮蔽到山谷的左右两边。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如此,你瞧!我是灌木——就这么点儿高。”

于是张三挥动着他的斧头,为朋友帮忙。他的好心肠没半点儿犹豫,他在小树的四周,开辟出了整整齐齐的一块地方。

可怜的小树!它的胜利并没有存在多久,起初是炎热晒干了它的汁液,接着是挨到了大雨和冰雹的打击,最后,一场可怕的风暴,把

它的枝叶都吹折打落了。

“愚蠢的东西”,小树听见附近有一条蛇说道,“你的毁灭是你自己招来的,如果你在树林的慈爱的荫庇下多栽培些日子,那么,无论炎热也好,大风也好,都不可能这样地逼上门来;你有老树保护你的安全。如果到了那些树木因为寿命已经结束,统统消失了的时候,这就轮到你一年年地成长,长到它们那样的高大,那时候你已经日积月累地锻炼得壮健有力,就不会有今日种种的祸害发生了。即使是再厉害点儿的风暴,你也经得住,也可以安然无恙。”

1、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内容。

2、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3、为什么要写小树抱怨老树呢?

4、联系全文,用转折关系句“虽然……但是……”写两句话,说明其它树木对小树是既有弊也有利的。

5、蛇为什么说小树是愚蠢的东西?

6、蛇的话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二)池沼和河流

“这是怎么回事呢?”池沼对她附近的河流问道,“我老是看到你整天奔流不息,亲爱的姐姐,你一定累得要命吧!而且我老是看到,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大船,一会儿负着漫长的木筏,在我眼前奔流而过。小船小划子更不用说了,他们多得没有个穷尽。你什么时候才抛弃这样无聊的生活呢?换了我啊,可真要把我烦腻死了,我宁可干涸掉!

“像我这样安安逸逸的生活,难道你还找得到吗?我承认我并不出名;我没有蜿蜒流过整幅地图,弹琴的也不歌颂我的名声。可是这些个虚名果真有什么实惠吗?我,一个幸福的闲人,舒舒服服悠悠闲闲地荡漾在柔和的泥岸之间,好比高贵的太太们窝在沙发的靠枕里一样。大船小船也罢,氽来的木头也罢,我这儿可没有这些无谓的纷扰,甚至小划子有多重我也不知道哩!至多偶尔有几片落叶漂浮在我的胸膛上,那是微风把他们送来和我一起休息的。一切风暴有树林挡住,一切烦恼我也沾染不上,我的命运是再好不过的了!周围的尘世不断地忙忙碌碌,我却躺在哲学的梦里养神休息。”

“哲学家,你既然懂得道理。可别忘了这一条法则,”河流回答道,“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如果我成了伟大壮阔的河流,那么,就是因为我并不躺在那儿做梦,却按照这个法则川流不息。结果呢,我的源源不绝的水,又多又清的水,一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因而赢得了光荣的名誉,或许我还要世世代代地川流不息下去;那时候,甚至你的名字也不会有人知道的了。”

河流的话果然应验了,壮丽的河流仍旧川流不息,池沼却一年浅似一年。池沼面上浮着一层黏液,芦苇生出来了,而且生长得很快,池沼终于干涸了。

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懒惰致命地支配一切的地方,工作,艰难的工作,就没有起色,就无法重振旗鼓。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写出正确读音:

(1)池沼(2)木筏(3)干涸(4)蜿蜒(5)荡漾(6)沾染(7)懒堕(8)黏液(9)腻烦(10)安逸

2、解释下列词语:

(1)安逸:(2)干涸:

3、本文的体裁是:()

a、散文b、童话c、寓言d、神话

4、本文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什么写法、写出两者怎样不同的特点?二者结局如何?

5、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c2、b3、“好”在:第一次的奇妙、第一次的新鲜而刺激、第一次的回味无穷。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发现,勇敢尝试,才能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彩多姿。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迁移阅读

(一)1、故事内容是:小树为了自己迫不及待的成长,不惜毁掉周围的老树。失去了老树的荫蔽,小树经受不起炙晒、雨淋、冰雹和风暴,终于毁灭。2、写作手法是:拟人的手法。3、目的是:表现出小树自大的特点。4、虽然老树给小树的成长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更给小树提供了保护,保证了小树的健康成长。5、小树只留心到了老树对它形成的阻碍和对它不利的一面,却忘了老树带给它的许多好处。6、启示是:任何人都少不了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谁也不能单独地生活。

(二)1、(1)zhǎo(2)fá(3)hé(4)yán(5)yàng(6)zhān(7)duò(8)nián(9)nì(10)yì2、(1)安闲舒适。(2)水干,枯竭。3、c4、修辞方法:拟人。写法:对比。特点:池沼——停滞不前。河流——川流不息。结局:池沼——干涸。河流——成为一条壮丽的河流。5、只有奋斗不息的人才能取得成就,相反者则一事无成。

寓言的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列举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话锋一转,提出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巧设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一定很想了解这个人是谁,发明了什么“东西”,为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 “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是过渡句,作者从两方面指出了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一是18世纪以前,毛瑟枪算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每支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二是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是个不小的数字。时间紧迫,找不到那么多的铁匠。这样紧急的关头,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说他可以制造出来,遭到了许多人的怀疑。情急之下,他请大家到工厂参观,展示他的办法――制造标准件。这样的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制造简便;二是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三是修理简便。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做法――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和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要点提示〗

1.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深入研究课文。思考标准化的具体做法。

3.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深刻感受到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

4.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号对帮助我们掌握要点很有帮助。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件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教学时,通过介绍,汇报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教学时,紧紧围绕“他发明了什么”这一问题深入读书,有的放矢,明确阅读的目的。

3.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将惠特尼做法的三种好处选择重点词语填写下来。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言文字比较一下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总结惠特尼做法的三种好处。

4.课文的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做法――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和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学生理解起来也许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多搜集相关资料将标准化做法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学生。

5.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假设自己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们进行演说。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生字5个〗

注意“械”字的读音。字形“械”的第二笔为撇不要丢掉。

思考交流

瓦特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他们发明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对你有什么启发?应让学生理解到: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还可让学生任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小提示〗

教师可以在讲完学习小提示后给学生几句带分号的句子,以便学生加深对分号的理解。

寓言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

1、《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

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三、学习《塞翁失马》。

?设计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

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

(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

遽jù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堕duò

堕而折(shé)其髀跛b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

课堂小结

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寓言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马和狼的故事读后感8篇

伊索寓言狗与狼的读后感优质5篇

伊索寓言狗和狼的故事读后感8篇

伊索寓言狗与狼的读后感最新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7篇

寓言300字作文6篇

寓言300字作文最新5篇

伊索寓言读后感5篇

寓言故事读后感8篇

读中国古代寓言读后感8篇

寓言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