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存在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序,避免了课堂上因缺乏计划而导致的混乱,有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上册《盼》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五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7/8—2/3)×(7/10+1/5)(2/5+1/3)÷4/5+3/4
3/10÷[1/2×(2/5+4/5)] 7/16÷1/10—7/16÷1/9
(1—1/6÷5/12)×7/6(4/25×99+4/25)÷1/8
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练习十五第8题。
(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
4、练习十五第9—11题。
(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
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
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
三、全课总结
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9、10、11题。
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体会并学习诗人在失望中冲破冲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境和包蕴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作者导语
李白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经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诗中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了壮丽的唐代文明。今天让我们继续对他诗歌的学习,共同走进他的《行路难》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背景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读课文
1、教师泛读同学时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2、学生诵读
四、翻译
自主翻译,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交流注意通假字:“直”同“值”,价值。金樽:酒杯;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珍贵的食品“羞”同“馐”箸:筷子;塞:堵塞安:哪里四、析读层次,感受思想美。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明确:忧郁悲愤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讨论
1、行路难,有多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黄河和太行大水名山川就像诗人的高远理想“冰塞川”“雪满山”尤其是“塞”“满”象征了实现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征仕途十分艰难。这就是诗人笔下的鲜明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意诗境是鉴赏诗歌的办法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作者倍感痛苦,终于发出怎样的苦闷感叹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看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长啸天无语,竟使英雄泪满巾”。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_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六、总结
诗歌的写作亮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夸张描写,画龙点睛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会怎么做?在苦难中,也许李白是我们自信的一种力量,是我们翱翔长空的一双翅膀。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倔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作业布置
背诵
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感受蓝印花布朴素的美。
2、知道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尝试用多种方法表现蓝印花布。 活动准备:
教具——蓝印花布场景布置、音乐、
学具——毛笔、蓝白颜料、湿毛巾、桌布,伞、扇、篮、杯及蓝印花布的各种剪片(花形、鱼形、圆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围兜、头巾、肚兜、手帕、围巾、手套、裤子等 活动过程:
一、整体欣赏蓝印花布
导入:哇,这么多的客人老师,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提问:除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还有很多什么呀?
看到这么多的蓝印花布,你心里的感觉是什么?
小结:走进这个蓝印花布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有人感觉宁静、有人感觉素雅、还有人觉得到了淳朴的乡下。
二、分情景欣赏蓝印花布
导入:现在,老师请你们在去逛逛这个蓝印花布的世界,去挑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等会儿来介绍你喜欢它的理由。
1、幼儿自由选择欣赏蓝印花布,教师随机指导
2、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物品
a。染布坊(从颜色简单、图案多、排列方式来引导幼儿) 提问:谁最喜欢这里面的东西?
谁来介绍?谁还来补充?还有吗?
小结:蓝印花布颜色只有两种,它的图案有的来自于大自然,有的是人们创造和想象的`,代表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吉祥物,有的是规则排列,有的是不规则排列,这样的蓝印花布素雅宁静又耐看,让人越看越喜欢。
b。江南布衣阁(从蓝白和红的对比上引导幼儿) 提问:谁最喜欢这里面的衣服?
喜欢它的什么?
小结:蓝白相配的蓝印花布,素雅大方,配上喜气洋洋的红色,衬托出了蓝印花布古朴典雅的美。
c。饰品吧(从装饰的方法上及体现中国特色)
提问:谁最喜欢这里的东西?
告诉我们,你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蓝印花布不仅可以做成衣服,还可以做成各种好看又好玩的东西那,受到游客的欢迎,因为它体现的是中国特色,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
三、多形式表现蓝印花布
导入:看,在染布坊那里,我们可以设计和制作蓝印花布;在饰品吧里,我们也用蓝印花布装饰各种物品;在江南布衣阁里,你可以选选音乐、秀秀蓝印花布。好了,我们现在就去工作吧!
1、幼儿自由选择,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指导:江南布衣坊
提问:你准备挑选哪一件衣服秀?
你觉得那一段音乐更适合蓝印花布素雅淳朴的美?
2、幼儿整体??
a。江南布衣阁(秀给老师与同伴)
b。饰品店、染布坊(和客人老师去分享)
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包含的意思。
2、学会生字、多音字,理解词语。
3、背诵、默写第一节;能从闰土外貌、所述四件事概括闰土的特点。
4、学习本课抓住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
5、了解闰土是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的特点。
2、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闰土守瓜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指名讲述画面内容。揭题。
3、简介鲁迅及小说《故乡》。
二、自学课文
1、轻读课文,读准读通。理解:
仿佛、无端、素不知道、伶俐。
2、分段。
三、讨论质疑
四、检查自学
认读生字理解新词:
1、理解:
其间、一望无垠、祭祀、仿佛、无端、素不知道。
2、完成作业本⑴。
五、汇报分段情况,说出理学习第一段
1、轻读,思考:
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是怎么写的?好在哪里?
2、再次看幻灯,结合课文指图复述。
(能运用“深蓝、金黄、碧绿、捏、刺”等词语。)
3、齐读第一节。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节。
2、作业本2、3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闰土月下看瓜这件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与闰土相识时,闰土是什么样子?
三、学习第三段
1、轻读,边读边划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思考讨论:
这些描写反映闰土什么样的特点?
根据问答板书:
外貌特点
紫色的圆脸 健康的海边少年
头戴小毡帽 农村孩子
明晃晃的银圈 大人疼爱
(见人很怕羞) 朴实天真
2、根据板书完成作业本5题⑴。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本段中心句。
(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2、闰土心里到底有哪些希奇事?用“/“将第四段分为4层,并用小标题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看跳鱼。)
3、讨论:
这四件事中反映出闰土什么特点?
4、交流,完成作业本5题⑵。
5、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中,哪件事给“我”印象最深?教师和学生配合角色朗读这件事。
五、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1、“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却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我往常的朋友是那些人,他们不知道什么?
(练习用排比的句式说话。)
2、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请学生看课后习题2,先回答括号里的3个问题,再将答案连起来说说含着的意思。
六、小结
通过以上两段课文的学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的?
七、作业
完成作业本4,并熟读课文三四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段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少年,大家读了课文后也和“我”一样想和闰土交朋友,那么谁知道“我”是怎样和闰土认识的呢?课文哪一段作了交代?
二、学习第二段
1、闰土是因为什么到我家来的?“我”和闰土之间是什么关系?
2、自学、汇报。
三、学习第五段
1、课文哪些词说明“我”和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划出。
(急、躲、哭、托、送。)
2、感情朗读最后段。“但从此没有再见面”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五、模仿课文,写一个人的外貌。要求写出人物特点。
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思母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失母之痛及对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8分钟)
学习指导一: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到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0分钟)
学习指导二:
快速读课文,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10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zhen zhimeng longqi liangshi bu xia yan
( ) () ( ) ( ) qinshiyi pian pin fan zhong tianzhihen () ( ) () ( ) 2、把句子划线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2)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无法安然入睡。()()
(3)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连续在梦中出现。()
3、按要求写句子。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改为反问句)
(2)我想到亲生母亲。我泪流不止。(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5分钟)
学习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的怀念?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2分钟)
学习指导二:
细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用横线划
六年级上册《盼》教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