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制定教案时,应确保内容的逻辑性,避免学生产生困惑,通过教案,我们可以清晰地设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②重点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并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③难点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教具:有关童年的图片
学具:自己搜集的有关童年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展示一段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童年成长图片)
师:你们就跟图片中的孩子们一样,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很多人的关心下幸福的成长,在你们的童年世界里肯定会有许多的故事,愿不愿意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呢?我们就一起聊一聊有关童年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交流,表现创新
1.说一说你们的童年都有哪些故事。
2.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童年生活景象。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用了哪些表现形式吗?仔细观察他们的穿戴,猜一猜哪件作品表现的年代最久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认真观察他们的表情,说一说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一样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请你像小侦察员一样,推测一下他们周围的环境会是什么样子的中呢?
3.打开课本欣赏原图。
4.展示一组照片,提问:选择你最喜爱的作品,先描述画面,再说说你的感受,最后和自己的童年对比,谈一谈你的想法。
5.欣赏《金色童年》:为什么作者要称这张照片为《金色童年》?
6.欣赏《冬天的阳光》:冬天的阳光在哪里,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7.欣赏《欢天喜地》:通过欣赏清朝的年画作品,你能了解到清朝的儿童服饰、游戏等情况吗?
8.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作品中的小朋友们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他们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
9.欣赏《端阳婴戏图》: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10.欣赏《战斗中成长》:他的童年是在什么环境中渡过的?你认为画面中的两个人谁是主角?为什么?
三、课后拓展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可是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还不能上学,看到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回家后做一个社会调查,了解一下身边长辈的童年生活。
作业设置
回家后做一个社会调查,了解一下身边长辈的童年生活。
板书设计
10、童年
分享我们的童年故事
绘画形式:国画、油画、雕塑、摄影
分析并欣赏
课后反思
本课属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通过欣赏分析课本中的作品,让学生认识国画、油画、摄影、雕塑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并通过分析作品内容及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并对此产生共鸣。培养了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握棋盘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通过棋盘的整体布局渗透浅显的设计意识。
3、相互交流合作,体验学习与游戏活动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
利用简单的道具玩大型的.探险游戏。
二、观察了解
1、结合游戏,引导学生思考棋盘设计的基本规律。
2、教师示范,体现棋盘设计的步骤、方法。
三、分析认识
1、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探险棋盘中遇到的关卡。
2、总结关卡的表现内容:人物、动物、植物等。
3、对比欣赏学生作业。
四、学习获得
1、提出作业要求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想法独到、线路清楚、关卡有趣的游戏棋盘。
2、开展交流与讨论:
(1)你们的棋盘将围绕一个怎样的主题进行设计。
(2)你们在集体创作中会怎样分工呢。
3、学生合作表现,教师指导。
五、游戏体验
1、作业评价
2、在自己设计的棋盘中玩游戏。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六面体细节也随六面体产生变化;表现六面体细节,体现六面体的立体感。
过程与方法:观察六面体细节,辨别对错,尝试画出六面体的特征;用六面体的组合绘画创作出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物品学习六面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情趣。学生在绘画中感受表现生活物体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绘画六面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表现六面体细节的立体感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画出六面体物体的`细节,表现独有的特征。
拓展层面:能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涂色工具
教具:勾线笔、涂色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回忆
1、复习上一课的六面体立体感表现。
2、学生上黑板画出六面体
3、寻找教室中的六面体
生:讲台、电视机、饮水机的底座、粉笔盒、黑板擦……
4、回忆生活中的六面体
生:微波炉、电冰箱、橱柜、大楼、电话机、大巴士……
二、尝试与交流
1、播放课件:把六面体添加细节,变成紫藤架。
2、学生尝试添加成自己喜欢的物体,表现物体特征。
3、反馈。
师:有些学生画出的物体怎么这么别扭?总觉得哪里不对。
4、交流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
三、指导与绘画
1、出示两幅六面体物体的作业图,师:为什么同一个六面体最后画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请学生辨别对错。
2、学生观察,从两幅画中挑选正确的细节添加图。
3、教师指导:添加细节时要注意,角度产生了变化,细节也产生了变化。
4、范画:如何添加细节。
5、学生练习。
6、鼓励学生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自评:
自己作品中哪个地方表现得不足。
3、互评:
发现哪些作品中六面体细节表现得很好。
4、教师评讲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的:
通过观察船的特征,了解船的作用、构造,能自己设计并用废旧材料做一艘小船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注意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懂得废物利用。设计有创意、美观的船模型。
教学用具:
电脑、一艘自制船模型、剪刀、小刀、胶水、彩色纸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出小船,先让学生自己介绍平时看见的船,和坐船时都有哪些印象。
教师:总结刚才学生所讲,播放幻灯片边看边介绍(传统的木船、帆船、游艇、油轮、独木舟、龙舟。)
二、揭示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手工制作课。
今天,老师来教大家动手制作一个小船的'模型。刚才我们都看见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片,那就让我们亲手去做一做。
先来欣赏课本中一些小学生制作的模型,观察造型和使用的材料(引导学生懂得废物利用),简单分析制作方法(由学生自己说)。
教师出示一艘自制的船模型,简单介绍它制作的材料和步骤!
三、动手制作。
分小组合作,分工合作方式,同学之间互助一起设计制作属于自己小组的船模型。
制作过程注意事项:(小黑板出示)
1、先构思设计一艘你们要制作的船模型,这艘船需要哪些材料?(学生说)
2、动手做时注意剪刀、小刀等锋利工具的使用,避免误伤他人与自己。
3、合理分工,很重要。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完成制作。
师:各小组巡视,并指导制作。
四、交流展示。
经过15分钟左右的时间,看看哪个小组先做好。做好后,分别让九个小组,小组组长上台介绍:制作过程、材料使用、如何分工。
五、学生自评
评选小组作品活动:最具创意奖、最具美观奖。(奖品:一颗大红星)
六、课后拓展。
看~平时在我们眼中是废品,可今天却在我们的手中有了它的利用价值,制作船的模型。
只要我们懂得合理的利用,同样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今后我们大家要有保护环境意识,懂得再利用。为我们居住的美丽家乡献出一份力量!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体现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立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和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 2、教学内容分析
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同 学 们 应 自主、主 动 、合 作 、探 究 、生 动 活 泼 地 学 习,自 觉 地 培 养 创 新 精 神
和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美术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三、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训练,所以他们已具备了一些基 本 的 美 术 素 养。能 够 欣 赏 美 术,进 行 一 些 简 单 的 评 述 。但 是 ,这 只 是 初 步 的 ,并 没有 达 到 一 个 高 的 层 次 ,学 生 的 造 型 、表 现 能 力 需 要 更 进 一 步 的 提 高 。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画画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这是一个提高。
四、主要教学措施
1、 严格教学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规范作业评讲。
2、 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3、 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努力按教材上好每个教学内容。
第一课我的小天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显性内同与目标应知: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不同地区、民族在设计上的不同文化和习俗。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表现个人兴趣爱好。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的小天地,突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画面的表现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的照片或图片,采用回忆或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理想中的小天地,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喜爱之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设计和表现自己的居室,体验生活的乐趣,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和健康地审美情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居室设计的文化习俗,加深对自己身边居住环境的了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自己的双手取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难点:绘画时房间力家具与家具之间、家具与周围环境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有关居室环境设计的课件,绘画工具和材料。
四、讲授新课:
1、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上课。 2、导入新课课件:欣赏图片“我的小天地”。
(1)提出问题:(调动全员参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激发自我表现和探究学习的`欲望。互相学习,拓宽思路。) ①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在这个家里有一个属于你自己活动的小天地吗?自己的小天地给你带来哪些快乐?
课件出示课题:《我的小天地》 3、讲新授课:
(1)提出问题: ①看看课件再结合自己的小天地说一说图片上的小天地以什么颜色为主? ②布置了哪些装饰品?装饰品越多越好吗?房间有什么特色吗?
(2)课件演示:(利用示范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开阔思路。引发学生发散思考,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①生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感受。色彩、陈设、功能、特点。 ②观看欣赏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房间里的那些设施吸引了你?你觉得这样的好处在哪?
(3)小组讨论
①怎样才能布置出自己喜欢的小天地?从色彩、陈设、功能、特点。 给出一些家具摆设让小组讨论,自己选择。想一想选出的东西该怎么摆放进自己的小天地?怎样才能美观呢?引导学生,在布置自己的小天地的时候要注意主次、前后、大小等。
②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室内设计及其优秀的学生作业。学生之间谈感受,提出自己大胆的设计思路。
五、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1)可独立,也可以自由结合。(2)可先设计出草图,然后绘画表现。(3)在环境设计时,可以考虑到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习俗以及自己的爱好特点。(4)在设计中还应考虑到自己的房间应具有的功能和特点。(5)要使自己的小天地实用、美观、温馨,有特点,体现出自己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小结: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2)鼓励大胆想象的学生。
课后反思: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五册第十课《彩墨游戏》本课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初步了解中国画简单的基本常识,从“无法”走向“有法”,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形成中国画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
增强学生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3.采取游戏方式,启发学生想象,运用点、线、面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体味中国画的笔墨乐趣。4.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6.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常识,提高动手能力。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8.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通过名家名画的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体味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美感;第二课时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国画工具、国画图片资料等。(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水桶、调色盘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引入课题教师:说一说,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画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是用什么样的工具画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认识中国画绘画工具的基本功能。
2.展开探索
(1)让学生用毛笔蘸上墨和颜色在铅画纸上画几笔,然后用同样方法在生宣纸上画几笔。比一比:发现有什么不同?
(2)师生共同探究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教师运用点、线进行演示,学生跟着练习。
(3)国画大师是怎样作画的?欣赏教材中艺术家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学生作画,师生一起探讨让学生明白发现生宣纸有渗化的特点。
3.作业要求请模仿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画一幅彩墨画。学生大胆表现,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临摹让学生多尝试不同的画种作画
4.评价与小结展一展:让学生手拿自己的作品上台进行展示和介绍。评一评:谁的作品画得好、好在哪里。
延一延:下节课要用点、线组成一张有趣的画。请同学们仔细研究教材上的相关作品,准备好材料。让学生多看到更多好的作品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泥条盘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耐心、讲卫生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花边器皿。
教学难点:泥条的'合理组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上学期泥条盘筑手足形器皿的优秀作品。
2、欣赏泥条盘筑而成的花边器皿作品。
二、讲授泥条盘筑的要领。
1、器皿底板的制作压一块泥板,根据需要切割出底面的形状,如圆形、心形等。
2、改变泥条盘筑的方向和方式,盘筑器皿坯体。
(1)搓出泥条数根,泥条大小合适、粗细均匀。
(2)按顺序粘接好每一根泥条。
(3)有计划、有目的的合理改变泥条的长短、粗细、方向。重点分析泥条方向的处理,从欣赏教材中的作品使学生得到启示。泥条的方向可纵横相间,
可卷成螺旋状、弧形,也可相交、缠绕、编织等,使作品更加生动、美观。
3、装饰、作品。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学生熟练的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尝试改变泥条的方向,盘筑一件生动、美观的花边器皿。
2、教师检查学生的泥条是否粘结牢固,给予大胆、认真的学生以鼓励、肯定,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在构思上加以启发。
四、课堂
1、评议本节课学生的作业效果,对所有能完成作品的学生加以肯定。
2、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作简单的。
3、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或玩陶过程中的问题谈意见和感受。
4、下课。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第三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 观察、思考、感受:
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 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 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
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第4课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