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5年级教案模板8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好的教案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佳作的教案应结合实际生活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实用性和应用能力,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5年级教案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5年级教案模板8篇

语文5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2、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本中的作业 ,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语文5年级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语文5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点

1、文学常识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

2、重点字词

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寻觅(mì跳蚤(zǎo)钹(bó)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文章主旨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教学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尔《昆虫记》改写的课文。他是一个虫痴,痴到极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学研究,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做语文课教学,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者黔驴技穷。这不,有关金蝉脱壳这一节,老师们之中都产生较大分歧,毕竟生活在城市,近距离观察端详蝉的几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们却表现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会是童心未泯法布尔的“知音”——正如备课时所预设的:中的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场景,吸引着学生去关注蝉脱壳的情况,蝉的视觉、听觉异于人类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如今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相对微观的情景,如何仅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还真不是一般的难点。

如果我有可以的电教设备,如果稍微能挤出点找资料的时间,相信这一课会上得更清晰、准确。

语文5年级教案篇4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拓展阅读:课文分析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 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 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 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幻灯片2中增加文字:词中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是辛弃疾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精神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语文5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象、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语文5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描写荷花开放的词句,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荷花的美。

2.理解“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那一段文字。

教学过程: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雪白的荷花,就从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吐个泡泡。远看,有青山、小桥、游船。多美的一幅画呀!

2.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请同学们按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这样一幅幽美的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荷花》。(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读音,出示字词卡片。

挨(āi)挨挤挤翩(piān)翩起舞饱胀(zhànɡ)荷(hé)花莲(lián)蓬(penɡ)仿(fǎnɡ)佛(fú)衣裳(shɑnɡ)舞蹈(dǎo)蜻(qīnɡ)蜓(tínɡ)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 ),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 ),里面的'果实叫( )。刚开的白荷花( )。全开的白荷花( )。将要开的花骨朵儿(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 )。

5.朗读感悟。

同学之间进行朗读比赛。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看谁读得最流利、最有感情。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荷花莲蓬饱胀仿佛衣裳舞蹈蜻蜓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随风飘动

2.小组“开火车”练读。

3.做游戏,巩固字词。

抽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朗读。

4.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小组讨论,哪些字在书写时容易出错,老师重点指导。

莲:上下结构,草字头盖住下部。翩:左部稍高,写紧凑。

裳:上部写扁宽,下部写舒展。蜓:中间是“廴”。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新词。

语文5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3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的寓意,明白这个词含有贬义。

教具准备:

自制一只小鸟、一只青蛙,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课。

1、理解题目。

“观”是什么意思?

2、题目“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范读,学生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思考:青蛙和小鸟争论什么问题?结果怎样?

(2)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读课文思考:青蛙坐在( ),小鸟飞来坐在( )。

理解“井沿”意思

3、自由朗读2—7自然段,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文中小鸟和青蛙有几次对话?分别在那些自然段?

4、学习第一次对话。

(1)注意区别:渴、喝的读音和字形。

(2)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

5、学习第二次对话。

(1)思考: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理解词语:“大话”“无边无际”

(3)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呢?

6、请带着问题自学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思考:青蛙为什么笑了?它笑得对不对?

小鸟也笑了,他笑什么?他是怎样帮助青蛙的?

四、拓展。

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

五、交流。

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语文5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雨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记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词语,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激情,导入课题

(出示图画:小池塘)这不是奔腾的江河,更不是浩瀚的海洋,这是什么?池塘前面加上一个“小”字,池塘显得更可爱了。(板书课题)

你想来读一读吗?指读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出小池塘美丽可爱的样子)

?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当孩子理解了池塘“小”得可爱之时,孩子就已经进入了课文的意境,并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小池塘美美地睡了一个冬天。不久,春天到了,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配乐、范读全文)

2、小池塘可爱吗?请自己读一读,把读不准的地方,或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请学生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地方。

4、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注意要引导学生互评时说话要委婉。)

?《课程标准》指出,孩子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通过让孩子自己找出易读错的字词,并提醒同伴注意的方式,孩子们就能自主的学习生字词的读音。】

三、细读课文,入境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填空

①池塘里的水波(),像()。

②池塘边的芦苇(),像()。

(2)看图欣赏,并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小池塘,这只明亮的大眼睛里又倒映出哪些景物?

(多媒体出示飘动的白云,鲜红的太阳倒映在水中的画面。再出示晚上月牙倒映在小池塘中轻轻晃动,许多星星倒映在小池塘中一闪一闪眨着眼睛的样子。)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小池塘的美,小池塘的静。】

(2)小组学习

你最喜欢那一样景物的倒影,就找到那一句在小组内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读。

?小组学习,即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把老师讲授的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充分的感悟。】

(3)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

用“()倒映在池塘里,像()。”练习说话。

?这是既是一项拓展思维的训练,又是一次将学习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多美的小池塘呀!难怪课文中说:美丽的小池塘,……(引读第三自然段。)

四、赏读全文,熟读成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读。(可组织比赛读。)

2、配乐齐读全文。

3、多美的小池塘呀,你能看着图画和板书,试着把课文背一背吗?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复习字音。开火车读字卡,并组词找朋友。

2、教学字形。

①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②交流: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姐”,姐姐是女的,所以女字旁,右边的“且”和姐的音很像。

“吹”要用嘴,所以是口字旁。

“鲜”可能是鱼和羊都很好吃,都很鲜。所以,鱼和羊就是鲜。

“波”是水里的,所以是三点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字教学也要请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记忆的生字,会记得更深刻。其他学生也更易于接受。】

3、范写生字。

4、描红。

一边描,一边注意田字格里的位置。

六、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①小组内背诵

②各组比赛背诵

③表演背诵

七、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郊外去观察池塘或小河,说说感受,并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

?大自然,是一个学习的宝库。这一设计,既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巩固、消化,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语文5年级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

新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8篇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8篇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8篇

3年级下语文教案推荐8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5篇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反思8篇

3年级下语文教案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教案8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语文5年级教案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