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反思,以便全面提升,教案的使用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 “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九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放声自读。
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九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
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jì)延绵(yánmián)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⑵《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3)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五、作业
1、练笔:请同学分别写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2、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九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
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 (小组讨论后描述)
2、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小组讨论后表演)
六、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教后记:
九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二)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三)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1自然段)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
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 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五
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