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案的实施效果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1到100的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1到100的教案篇1
一、检查反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李雅芳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3、学生在书写方面有很大进步。从检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有明确的要求。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数学1到100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分析】学生通过一些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的含义,熟练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6和7以内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看图列加减算式。
2.听写口算。
4+3=2+5=3+3=7-6=6-3=
1+5=7-3=6-4=1+6=7-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看图列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幅图,提出问题列出“一图四式。”在让学生说出得数的同时,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不仅可以体会算法多样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础练习
1.同桌合作,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6?并说一说算式。
预设:2+4=6,4+2=6;3+3=6;1+5=6,5+1=6。
2.独立完成,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7?并写出算式。
预设:1+6=7,6+1=7;2+5=7,5+2=7;3+4=7,4+3=7。
3.做找朋友游戏。
把算式、得数分别发给学生,拿算式的学生去找拿得数学生,或者拿得数的学生去找拿算式的学生,并要说:我的朋友在哪里?相应的学生要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同类的题目,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达到了复习6、7的加减法的目的。
(三)活学活用
1.完成教材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由组长进行判断。
(2)出示转盘,让学生说得数。
2.独立完成45页第11题。
学生之间进行判断。
3.合作完成44页第9题。
抽卡片说减法算式。比如,两位学生分别抽出2和7,说出减法算式7-2=5。
4.完成45页第10题。
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巩固6、7的分解、组成,并优化算法,为学生进行6和7的口算练习做准备。通过计算比赛,让学生熟练掌握1~7的加减法计算。
(四)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45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进行展示。
2.在全班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得出规律,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后面学习6和7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五)归纳梳理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有关6和7相关的加减法知识,在看图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吗?
数学1到100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常规活动:指五官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二、师生共同探索。
三、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四、活动评价,表扬做得又快又正确的幼儿。
数学1到100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xx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xx 2090 20xx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 20xx-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xx-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数学1到100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感知物体的粗与细。
2.学习比较生活中粗细不同的物体。
活动准备
1.粗细不同的两根木棒,户外事先选择两颗粗细不同的'树。
2.每人一根计算棍和一支铅笔。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在户外观察两棵粗细不同的树。
1、问:那棵树粗?那棵树细?
2、引导幼儿亲自体验,比较两棵树的粗细。
请三个幼儿手拉手围住粗的树,一个幼儿围住细的树。引导幼儿感知三人围得树粗,一人围得树细。
二、学习比较粗细。
1.教师出示一根木棍,请幼儿观察后说出是细还是粗?如果幼儿说粗,教师就出示一根更粗的木棍进行比较;如果幼儿说细,就出示一根更细的木棍进行比较。
2.教师小结:一个物体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进行比较粗细。
三、幼儿操作
1.幼儿取出铅笔和计算棍,比较谁粗谁细。
2.幼儿相互比较各自的铅笔和计算棍,谁的粗、谁的细?
四、找一找活动室里,什么粗?什么细?
五、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粗与细”。
翻开幼儿用书,指导幼儿观察画面。分别比一比三组物体,那个粗?哪个细?并按要求涂色。
数学1到100的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