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教案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认真准备教案,教师能够提前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应对课堂的各种挑战,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5.1~3
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 + 0 0﹢25 32-0 0×9 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 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习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能够正确、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等)。
教学难点:探究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例题表格等。
教学关键: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2-5的.乘法口诀,现在让老师欣赏一下你们的本领好吗?
生:好。
师:请小朋友们把2-5的乘法口诀按顺序轻声地背出来给在座的老师听听。
师起个头。
生:轻声齐背。
师:恩,不错,那么一般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呢?
生:两句,如:四五二十(4×5=20 5×4=20)
师:好,现在考考你们的口算水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卡片)
2×5= 10 4×4 =16 3×1 =3 5×4= 20
1×2 =2 5×3= 15 4×2 =8 4×3 =12
1×5= 5 1×3= 3 2×4= 8 2×2 =4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采蘑菇的情景好吗?
课件播放情境导入画面。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新课探究。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帮助小白兔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小金鱼见到我们二年(3)班的小朋友这么积极,它们也赶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瞧!
师: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例7情境图。
师:一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6个。
师:一条金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这里有几个6?
生:1个6。
师:输入1个6是6。
师:两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12个。
师:这里有几个6?
生:2个6
师:输入2个6是12。
师:那么3条 、4 条、5条、6条金鱼又各由几个三角形组成?请小朋友们同桌一起说说.并把你们桌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模板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