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反思环节能够促使教师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一份具备适应性的教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满足不同学习需求,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立春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立春教案篇1
一.课题导入:
1.齐读课题:
师: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进入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叫——学生齐读课题:立春。
二.了解立春含义
1.出示带文字的图片。
师:立,建始也,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天已经过去,从这一天起,会一步一步进入风和日丽、万物萌芽的春天。立春在我们寒假里已经过去了。孩子们看,20xx年的立春,是新历的2月日,农历的正月14日,元宵节的前一天。
2.立春渊源: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立春在我们的古代是怎么样的一个节日。出示文字介绍:
立春是24节气的第一个节日,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13年(民国二年),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农历一年开头的时间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
3.介绍气候学上的春季知识:
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春季一般指的是平均气温在10度到22度之间的时段。
三.立春三候
1.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春风吹送,每一天都会有变化,每5天,大自然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5天就叫一候。立春有十五天左右,所以有三候。
2.第一个五天叫一候,是温暖的东风吹来,大地开始从冬天的板结冻硬的'状态慢慢变得松软起来,这就叫一候东风解冻。
第二个五天叫二候,蛰居的动物开始在洞中慢慢苏醒过来。这就是二候蛰虫始振。
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
如果孩子们有机会到北方去观察的话,这样的物候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四.了解立春习俗
1.立春这样的气候特点会有些什么样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人们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周天子会带文武百官举行春祭,祈祷苍天和先祖魂灵保佑天下万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人们还会鞭打纸糊的春牛,希望耕田的牛儿勤劳一些,期待来年耕种顺利。
播放小视频《春牛制作》: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 。
3)咬春。
师:民以食为天,立春习俗最接地气的是咬春。最早指的是咬萝卜,后来,吃生菜瓜果饼糖做的春盘,吃卷菜的春饼。今天中午,我们也请家委会购买来春饼,以小组为单位,孩子们一人一个,尝一尝春饼。
五.立春农谚
1.安居乐业的前提是能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关键是农业兴盛。农业兴则国家兴,24节气和我们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很多指导农时的谚语。立春时节有很多农谚。请跟老师读一读。
2.师教读农谚,并介绍含义。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六.立春诗歌
1.诗意地栖居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国文人们,和天地万物同生共荣,他们关注立春时节身边的变化,留下了很多千古传诵的诗歌。
2.学习《春雪》。
1)我们先来看一看宋朝诗人卢钺的《雪梅》。
2)请孩子们自己读诗歌两遍,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指名读诗歌,师生正音。
4)多种形式读熟诗歌。
立春教案篇2
活动要求:
1.结合语文课的内容,仔细观察,找出立春的特征,体会到立春是美好的。
2.要求运用立春的知识和观察结果,训练有层次、有顺序说话的能力。
准备工作:
1.选择好地点,确定观察时间和观察范围。
2.观察前,让学生自己讨论,应该从哪几方面去找立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观察要求。
活动时间:
三课时。
活动形式:
野外活动。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启发语:美丽的立春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立春,教师将带小朋友去公园,看看立春的美景,立春的变化,好不好呀?,
2.组织教学,简要提出要求。分四人小组活动,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明确观察范围:天气、树、花、草、小虫、鸟儿、湖水、人们的衣着等方面的变化。
3.分小组活动。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树丛、小河边等地方认真观察,寻找"立春来了"的种种迹象。教师巡回作适当提示。
4.全班集合交注。
(1)教师提出交流的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湖水的颜色怎么样?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
(2)分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
(3)按小组汇报,比一比哪一组找得最多,说得最清楚,(让学生一步步)说清楚、说完整,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及时指点。
(4)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段话。"立春来了"。
5.朗诵《立春来了》(结合课文)。
6.歌曲演唱《立春在哪里》(结合唱游课)。
7.活动小结。活动结束后,布置每人画一张想像画"美丽的立春",写上几句话,基础好的同学可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日记。
"找立春"活动方案,虽然是围绕语文科教学而设计的,但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它实质上是将语文、音乐、唱游结合起来而体现的。这种综合性的活动设计较之单科活动设计有其独特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第二,可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从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扩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面。增加交往频率。第四,活跃教学气氛,在上述"找立春"的活动中,学生"诵"、"唱"结合,个体观察与小组讨论相配合,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中小学很多活动都可按合科活动来设计,如音乐与外语结合,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就是一例;音乐与体育、美育结合,国外的很多体育学院就是这样进行教学,只是在提法上不同而已。
立春教案篇3
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从活动中感知立春节气特征。
(2)通过立春的活动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
(3)增进线上家园共育和线下亲子沟通。
(4)丰富词汇:立春、节气。
2. 活动内容
活动一:和孩子说说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也就是春季的起始。
活动二:和孩子讲一讲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到了立春意味着寒冬已经过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三候鱼陟负冰:立春十日后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活动三:让孩子了解立春的习俗
中国古代是个务实又温柔浪漫的年代,按节气起居劳作,把生命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打春”、“咬春”、“踏春”等活动。
立春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立春的含义和有关的习俗,
2.尝试知道使用黏土制作春卷,
3.在活动中享受动手制作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春回大地的有关图片。
2.黏土制作的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对手工制作有一定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么?
二、引出二十四节气及其中的立春。
师: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了能够更好地耕田农作,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寓意着不同的气候变化,而每年的2月3日或者4日就是第一个节气,立春。你们知道立春的含义么?
三、介绍立春的含义以及民间习俗。
师:立春作为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到来,立春的立是开始的意思,春代表着春天,每年这一天,就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从这一天开始,我们的白天时间会慢慢变长,冰雪开始渐渐融化,小草也开始冒出新芽,我们的.周围慢慢从白色变成了绿色。知道了立春的含义,你们知道这么重要的节日,有什么传统习俗么?
幼儿讨论思考。
师:立春这天,我们有些地方会有打春的习俗,大家用泥塑捻成一个泥牛,用小皮鞭抽打泥牛,寓意祈求庄稼丰收。立春这一天还有一个习俗,叫做“咬”春。你们知道什么叫咬春么?
幼儿讨论思考。
师:咬春便是吃,有些地方会买白萝卜回来吃,北方的人们也会用面饼裹新鲜的蔬菜吃,叫做“春饼”,南方人则会吃“春卷”,都是寓意五谷丰登,企盼庄稼丰收。人们也会将做出来的春卷相互赠送,共庆这美好的时节。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做春卷呢?
四、幼儿尝试用黏土做春卷。
五、互赠春卷。
师:我们的春卷做好了,你们想送给谁呢?我们一起去送给她吧。
立春教案篇5
一 活动背景
2月4日立春,自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借由全民公休的假期,邀请家长带领小朋友入馆体验剪纸活动,了解及感受民俗文化,锻炼小朋友动手能力,进行亲子交流,提升迪斯卡仑品牌形象。
二 活动
二月春风似剪刀——立春剪纸专场
三 活动时间及地点
20xx年2月4日(初五)
迪斯卡仑一层t台活动区
四 活动内容
1.参与对象
7-11岁儿童家庭30组
2.参与办法
一层大厅服务台设置报名区,入馆学生家庭可自行报名;
官方微博微信宣传进行网络报名;
对迪斯卡仑vip群发短信告知接受电话报名;
3.比赛流程
13:30参加人员签到
14:00活动开始,人偶团进行开场表演。
主持人讲解立春的风俗和剪纸文化。
现场小朋友和家长随机分组,在t台区准备,通过diy剪纸包进行剪纸比
赛,由现场参与人投票排名,人气最高三组获得优胜。剪纸作品送给小朋友做纪念。
4.奖项设置
一等奖 剪纸教程书籍+证书
二等奖 剪纸教程书籍+证书
三等奖 剪纸教程书籍+证书
参与奖 静电剪纸+证书
五 活动预算
1.宣传招募:200元
2.道具:剪纸材料包 10元x10包=100 剪刀 4元x30把=120
3.奖品:剪纸课程书籍 30元x3套=90元 静电剪纸贴3元x50张=150 证书6元x30组=180元
总计840元
立春教案篇6
活动目的
1、了解立春节气的由来及习俗,感受立春带给我们的文化情趣;
2、通过科学实验,让大家在动手动脑中加深对节气的印象;
活动安排
一、节气知识小科普
1)关于立春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时间在每年2月3-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立春的习俗
到了立春就是春天了,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因此,在讲究传统文化的人家又有在立春这天迎春、接春的传统习俗,以彰显对春天到来的欢迎。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咬春。立春时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
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鞭春牛。送寒气,促春耕。
二、制作风筝
春分前后清气上升,微风飘荡,正是放风筝的最好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通过放风筝来避邪,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风筝表达对新春的祈盼。
制作步骤:
1、选一张质轻的报纸,在上面画一个正方形,然后用剪刀或手工刀把正方形剪切下来。正方形直角向上,在垂直的对角线上摆放竹签,构成风筝的脊骨。
2、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签作梁骨,与脊骨垂直。(长竹签作脊骨,短竹签做梁骨。)放在纸片上半部分,而不是另一条对角线上。梁骨应垂直平分脊骨。
3、用绳子和胶带固定两根竹签的交叉处。用万能胶更牢固。
4、再用绳子连接脊骨和梁骨的四个端点,并把它们固定在纸上,剪去竹签外的纸。此时应构成菱形。
5.风筝的基本轮廓做好后,在中心和四角用胶带加固。
6.在梁骨和脊骨的交叉处四周各戳一个小孔。用绳子穿过四个小孔并联结,不用绑太紧。这样就构成了风筝的提线。
7.在提线上连接一条长绳,用作放飞线,放飞线的尾端绕在风筝轴上。
8.在风筝尾部安装一条布条作尾巴。尾巴能增强风筝的稳定性。
小风筝就完成了,小朋友们可以带回家,春游的时候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啦!
三、立春科学小实验
实验一:自制温度计
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趋于上升或增多。那我们怎样才能测量温度呢?今天,一起来制作一个温度计吧!
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量杯,吸管,胶带,打火机,剪刀,蜡烛,色素,热水,冷水,玻璃容器
实验材料:
1.拿出两个矿泉水瓶,向其中一个瓶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并往有水瓶中滴入几滴色素,摇晃均匀;
2.用剪刀给瓶盖钻孔,并把2根吸管分别插进两个瓶盖中;
3.将两个吸管逐一连接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
4.将吸管较长的一端放入色素水中,较短的一端放入空瓶中,并用蜡烛油密封吸管和瓶盖之间的缝隙;
5.将空瓶放进玻璃容器中,拿起一杯热水,沿着空瓶壁浇灌下去,同时观察色素水中的现象;
6.接着拿起一杯冷水,沿着空瓶壁浇灌下去,观察空瓶中出现的现象;
实验原理:
当空瓶外浇灌热水的时候,空瓶里的空气就会遇热膨胀,被挤到色素水瓶里面,色素水里就会冒泡泡;当空瓶外面浇灌冷水的时候,空瓶里的空气就会收缩,色素水就通过吸管跑到了空瓶里。
实验二:立鸡蛋
立春这天民间有立鸡蛋的习俗。因为今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地球的引力会发生变化,鸡蛋所遭到的重力会随着引力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鸡蛋就容易立起来了。以前听老人说立春这天12点阳气最重,鸡蛋在阳气上升过程中就能立起来。不管说法怎样,我们今天来立鸡蛋应应节气。
实验用的材料:
鸡蛋、马克笔、白砂糖;
实验步骤:
1、试一试,把鸡蛋立在桌面上,鸡蛋会不会倒呢?
2.往桌面上洒少许的白砂糖,再次尝试,看看鸡蛋能不能立起来吧!
实验原理:
鸡蛋放在盐上,可以改变重力线的位置,而且盐和鸡蛋之间纯在摩擦力,立鸡蛋就是因为重力和摩擦力的缘故可以稳稳的立在桌面上。
立春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