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教案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传达知识与技能,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导,减少课堂上的不确定性,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种子萌发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种子萌发教案7篇

种子萌发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

(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种子萌发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

2、农民播种的种子都能萌发吗?需要哪些条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阅读教材p90—p9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讨论和完善方案;参照p92中1—6题进行修订和完善。

预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课下完成: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反思实验得失。

2、拓展反思:

(1)种子萌发是否还需要其他环境条件?

(2)有人说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你如何探究?

学习任务二:阐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阅读教材p92最后一文字,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条件。

2、阅读p93—p94《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各小组根据课本思考讨论5个问题,并制定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案。然后完成p94的“讨论1和2”。

3、小组展示交流成果,代表描述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拓展反思

取三粒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玉米种子,甲切去了胚乳(只留下胚),乙切去了胚,丙不作处理,然后,将三粒种子种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三粒种子的萌发状况将会怎样?

学习任务三: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1、观看课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某良种站想把一袋优质玉米种子邮寄给远方的农民朋友,为保证邮寄的种子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要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

五、诊断评价

1、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

2、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这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a水分b空气c养料d温度

3、玉米种子萌发出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

a被胚根吸收掉b被胚吸收发育成幼苗

c转移到幼苗的幼叶上d被土壤中的其他植物吸收

4、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中,下下列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为样本

b、为了避免浪费只需取3~5粒种子为测定样本

c、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d、为了使测定结果准确至少要取10000粒种子为样本

5、小明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共重复测定了三次,每次都是种下100粒,出芽的情况分别是95粒、90粒、94粒。那么该种子的发芽率为

a、95% b、90% c、94% d、93%

种子萌发教案篇3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课内容。

(2) 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 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 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 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一) 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 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 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 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二)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 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 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 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 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种子萌发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胚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分析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练习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自身条件。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种子萌发教案篇5

课题:

种子的萌发

年级:

小学五年级

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水质与种子萌发条件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关心周围的水源情况,养成自觉爱护水源的行为习惯。

准备:

教师准备:

清洁水和污水足量、大豆(或其他种子)、培养皿、滤纸、彩色纸条、胶水、直尺、吸水纸等。

学生准备:

直尺、记录本等。

步骤:

1.实验活动

⑴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 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思考:有了水,种子是否一定会发芽?不同的水对种子发芽会有什么影响?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想法?你准备用什么种子?到哪里去采集不同的水样?

教师小结: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即保持种子的种类和数量、温度、时间都相同,而水质不同,比较在不同水质中种子的生长情况。

● 分组:4人一组,分配角色:组长、操作员、测量员、记录员各一人。

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 除两种水由教师提供外,每组另自选两种水,如洗菜水、淘米水、河水、池塘水等。

● 剪4个小标签,上面写上组号及水名,如“3—洗衣水”,分别贴在4个培养皿边缘。

● 每个培养皿中放一张滤纸,分别倒入等量的4种水,水刚好浸过滤纸就可以了,放入10粒大豆。

● 每天中午加水和记录,如果种子发芽,用直尺量出长度,计算10棵芽的平均值。提醒学生不是测根的长度而是芽的长度,如果始终不发芽,可以比较第七天根的长度。剪出同样长度的彩条贴在记录本上。例如:

1.某种水:

● 在彩条的上端写上长度。对种子完全不能发芽的情况要如实记录。

● 小组写实验报告:不同水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课堂教学:全班研讨会

⑴小组汇报:每组成员说明自己的分工情况,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和得出的结论。

⑵将每组的实验报告都贴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讨论实验结果。

● 哪组的芽长得最高?

● 什么条件使它长得最高?

● 哪组的芽长得最矮或没发芽?

● 什么条件使它长得最矮甚至不发芽?

● 通过比较和分析,你认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⑶讨论水质好坏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 不同的水质对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 你认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 你对保护水资源有什么责任?

种子萌发教案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课前准备一组对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

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制订探究方案

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

1、建议学生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并以课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课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完成实验报告。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个假设,讨论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

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课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课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交流共享

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对学生继续课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件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课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种子萌发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 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 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 趣助一臂之力。

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 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重点和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理念

贯彻课改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 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种子萌发教案7篇相关文章:

做一颗的种子作文优秀6篇

我是一粒的种子作文5篇

做一颗的种子作文通用6篇

安的种子作文推荐6篇

做一颗好种子作文8篇

我是一粒的种子作文通用5篇

盼种子发芽的作文600字5篇

做一颗好种子作文推荐6篇

安全教案大班教案7篇

体育教案前滚翻教案7篇

种子萌发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