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展开,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孟子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孟子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c父子不相见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如果
d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列举
e举大计亦死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孟子教案篇2
设计理念:
对于含义深刻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我追求自然、浅显、巧妙、简单的方法,引领学生去破译、解读文本内涵。
教学目的:
1、 熟读课文,感知文本主旨,了解孟子思想。
2、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思。领悟“舍生取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制作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
1、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吗?
2、 你们都预习了些什么呀?对于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孟子有何了解?
(生交流预习内容。)
3、 既然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这些文言词语谁会解释?能理解多少说多少,说错了很正常,说对了就是超常!
4、 出示幻灯:
欲: 亦: 得兼: 舍: 也;
(指名理解文言词语意思)
板块二
1、 同学们很会学习,不用老师教就已经对《孟子语录》这篇文言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会,为了能够更深一层理解课文想说明什么道理,领悟孟子精神,我建议大家再把课文多读几遍,边读边注意译文内容,要做个有心的人。
2、 生自由放声读文。
3、 谁能够根据老师提供的填充题,将课文背下来?
4、 幻灯出示:
根据课文内容填充:
鱼,____ ;熊掌,_____ ,二者 _____ ,舍 __ 而取 ____ 者也。生,_____ ;义 ____ ,二者 _____ ,舍 ____ 而取 _____ 者也。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应当要求由生疏到熟练、再到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板块三
1、 会学习的孩子,在刚才读书时就已经有所发现,作为圣人孟子,他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因鱼低贱而熊掌珍贵,舍弃鱼选取熊掌;但他高于常人的思想是什么呢?你是怎样理解“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含义?
板书:
舍生取义
2、 师生共同探讨、领悟“舍生取义“的内含。
(从而表明孟子是一位有着高尚品格的人。生命对于人来说固然珍贵,他提出“舍生取义”的言论,证明“义”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之一。)
板块四
1、 幻灯出示: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一种精神。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3、 课文学习到这儿,我想你肯定有许多的想法,拿起笔,把你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
4、 谁愿意交流?
(交流后及时鼓励、评价。如:“小小年纪,对孟子的思想理解这么深刻,了不起!”“古有孟子,今有某子。”等)
板块五
1、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华夏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为了追求真理,宁愿被砍头的革命先烈夏明翰……
2、是的,让我们牢牢记住孟子留给我们的名言警句吧!他将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我坚信,不久的将来,舍生取义的精神,将会在你们身上绽放。请全体起立,齐背课文。
板块六
板书: 孟子语录
舍生取义
孟子教案篇3
教材内容:
孟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材分析:
?孟子语录》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生命”这个主题单元的最后一课。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不必作过多的分析,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法学法:
阅读法、谈话法等。
设计理念:
文言文的学习对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挺难,难读难懂,但文言文真的很美,因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化民族的人文精髓。
1、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不是着眼于学懂这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一次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的新鲜有趣,课堂上所创设的和谐的氛围,对学生贴心的鼓励,都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给他们一点轻松的感觉,有滋有味的朗读,更让学生在轻松之上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而课堂上一些文言名句的穿插运用,反复吟诵感受韵味,都是试图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
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以指导朗读为主。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更是这样,课堂上一开始试着读环节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对课文有了大概的印象,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些初步的感觉,在接下来的研读交流中,有各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接读等这些都是把读通读懂与读出韵味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在最后的吟诵体味环节中,创设情境,自由吟诵配上音乐让学生尽情展现,使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从一头雾水到有滋有味的进步过程,这则是得益于有效的朗读训练。
3、贯穿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短短四十分钟交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能够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则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我时不时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反复的朗读是学文言文的决窍,对照注释逐字逐句地理解,对于文言文经常出现的“也”字的朗读语气等虽然在我们看来再简单不过,但是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今后学习的重要方法。
4、举例提升思想内涵。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但“舍生取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抽象,尤其是对的“义”理解,所以我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作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让学生理解,并且和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比较这样就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理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六年级上册咱们学了一篇文章《学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还记得它的作者吗?(板书:孟子。)关于孟子同学们对他了解吗?
2、了解孟子(幻灯出示教师介绍):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在战国时期说服了好几个国家的君主,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从它的一则语录中去了解孟子的思想,来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板书:语录。)
二、初读课文:
1、古代文言文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现在我们算是和课文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谁愿意试着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四个人来读,一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3、文言文的朗读除了读准字音,还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我也想试着读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试着自己找感觉再来读一读。
5、指名读。谁还想读?老师相信你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6、咱们男生和女生比赛一下谁读得好。
三、研读课文: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每个词语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
3、从大家自信的眼光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学有所获,关于文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质疑。)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呆会一定解决,你在听的时候可要仔细,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①从哪个字看出鱼是我想要的?(欲)
②从哪个字看出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亦欲)
③看来你真的读懂了这句,能把这句话读一下吗?(学生评价)
④他理解了大家理解了吗?理解了一起读。
⑤提醒大家“也”字在古文里经常出现表示这句话语气非常肯定,再读。⑥要知道,鱼和熊掌都是珍贵的美味,那可是得之不易啊,再一起读。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面对渴求的这两种美味,孟子做出的选择是?谁读懂了下一句?②什么条件下舍鱼而熊掌?
③从哪看出不能同时得到?(得兼。“得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兼得,就是同时得到。)
④说明什么更珍贵?你能替孟子做一下选择读读这句吗?(学生评价)⑤点明熊掌确实比鱼更珍贵,大家一起读。
⑥我们把孟子列举的第一种情况及他做出的选择连起来读。
⑦继续,剩下的两句你还读懂了哪句?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①“生”指什么?“义”指什么?
②大家一起说“义”指的就是:(真理、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③生命是多么的宝贵,正义又是何等的高尚,你能把这一句读给大家听
听吗?(学生评价)
④点明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及对正义的追求,大家一起来读。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如果这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做出的选择是?谁读懂了最后一句?②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连生命都在所不惜,你能替孟子做出选择把这句读给大家听听吗?
③把“取义”二字读得很坚定,说明你也像孟子一样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④为了正义宁愿舍弃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大家一起来读。⑤现在我们也把孟子所列举的第二种情况及他所做的选择连起来一起读。
4、短短四句话61个字便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点那就是:(舍生取义),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感受古代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5、读得挺顺畅,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讲究断句,某些地方声音拖长一些,那感觉更好。这样,咱们配合着来读,我读上半句,大家来接下半句。
6、听着大家的朗读,让我想到两个字那就是陶醉。要是我们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该多美。比如你就是私塾的白胡子老先生,或是温习功课进京赶考的书生或者你就是孟老夫子,站起来拿起书读出自己最美的感觉。
四、情感升华:
1、孟子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赞扬,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你能举出一些舍生取义的事例吗?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例子总结:这些人为了他人的生命,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真理和信仰,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就叫舍生取义。)
2、和这些思想、道德崇高的舍生取义者相比,有一些人的行为却让人大失所望,(举例如)这些人的行为叫:(引导学生说: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引导学生说:遭人唾骂,遗臭万年),而舍生取义者的名字将会(引导学生说: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3、这就是孟子教导我们的思想,为了正义,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做不义的事。孟子的很多思想观点比如说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再从它的一些语录中去感受,(幻灯出示反映孟子思想的经典语录)学生一起读。
五、总结:
我们经常在犯了错误时自我解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孟子称为亚圣,可见他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学。
孟子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二、教法:
诵读法、练习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又一次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归纳重要词汇。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找同学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统一问题答案。
(三)研读课文,提出如下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探究学习: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2、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罪”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3、“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5、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五、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孟子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
孟子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中国历,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 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则经典语录。(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
2.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3.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所:不译。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
亦:也。可:能。
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
舍:舍弃。
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
义:可以理解为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三、品读感悟。
1.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2.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赏几则孟子经典语录:
1.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2.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五、处理课后习题。
六、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孟子语录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义 舍生取义
孟子教案篇7
a.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4.其他: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讨论:
①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四.练习巩固
1.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孟子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折天鹅教案7篇
★ 反房子教案7篇
★ 放欺凌教案7篇
★ 跳水台教案7篇
★ 学脸谱教案7篇
★ 手信号教案7篇
★ 少年圈教案7篇
★ 借鉴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