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写教案是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1

§ 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1、师:在一望无际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 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要注意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 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 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量(1)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也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第l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

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

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x秒,即t1=x秒,则t2(65-x)秒,再

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

6(65-x)+8x=400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4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再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分析。

方法1: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

也就是 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所以,x=2

3.理性归纳、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

比较方程5x=8+2与原方程5x-2=8,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

5x-2=8 5x=8+2

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教学建议:关于移项法则,不应只强调记忆,更应强调理解。学生开始时也许仍习惯于利用逆运算而不利用移项法则来求解方程,可借助例题、练习题使相互逐步体会到移项的优越性)。

方法2;

解:移项,得 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2

4.运用反思、拓展创新

[例1] 解下列方程:(1) 2x+6=1 (2) 3x+3=2x+7

教学建议: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例2] 解方程:

教学建议:

①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②在移项时,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等。这时,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必要时,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并自觉地改正错误。

5.小结回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师强调:移项法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4篇《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5

一元一次方程(1)公开课教案

授课:张福仁 地点:七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2.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3.关键: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场为长方形足球场,周长为310米,长和宽之 差 为25米 ,足球场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提问: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妨试试列式。

提问:设球场长度为x米宽度用含x的式子表示为 米.根据“长方形周长=(长 + 宽 )×2”,你能列出方程吗?

2、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共1142千米,途中经过冻土路段和非冻土路段.若列车在冻土路段的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非冻土路段的速度为每小时110千米,全程行驶时间为12小时,你能算出列车经过的冻土路段有多少千米吗?

提问:设列车经过的冻土路段为x千米,非冻土路段行驶路程为 千米,可得到方程?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是关键,试试看,你能找到吗?

相等关系:冻土路程+非冻土路程=全程 冻土行驶时间+非冻土行驶时间=全程行驶时间

学生讨论完成。

二、新课:

观察前面得到的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这未知数的指都为

1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 一元”是指一个未知数;

“一次”是指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比较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其中只能用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有了这个未知数,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许多问题就更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 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分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周长为4x(cm),依题意,得4x=24.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分析:设再经过x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测时间,?根据每月再使用150小时,那么x月共使用150x小时.

能表示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相等关系是:已使用的时间1700小时+还可以使用的时间150x小时=规定的检测时间2450小时.

从而列出方程:1700+150x=2450.

找出表达问题意义的相等关系是列出方程的关键.

以上分析过程可归纳为: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用含x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填空

1、4×( )=24

2、2 ×( )-1=

5如:方程

1、4x=24

2、2x-1=5当x为何值时,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通过观察可知:

1、当x=6时;

2、当x=3时:

像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巩固练习:

1.环形跑道 400cm ,沿跑道多少周,可以跑3 000m ?

设沿跑道跑x周,可以跑 3000m ,根据相等关系──x周共长 3000m .

所以列方程:400x=3000,

2.如果设买甲种铅笔x枝,那么买乙种铅笔(20-x)枝,买甲种铅笔用去元,乙种铅笔用去(20-x)元,相等关系是:

两种铅笔共用了9元钱,由此可列方程.

+(20-x)=9

3、方程 的解为 ( )

a、-3 b、12 c、-12 d、

4、方程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

a、3x+9=0 b、x=10-4x

c、x(x-2)=3 d、2x-7=1

25、x=1 000和2 000中哪一个是

方程()x=80的解?

小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哪些方法?

作业:p83:

5、

6、7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本节课在抓住主要目标,用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就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探讨。

一、游戏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情你们配合表演。请看大屏幕,这是2006年10月的日历,请你用正方形任意框出四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四个数字的和,老师马上就告诉你这四个数字。

生1:24,师:2,3,9,10生2:84师:17,18,24,25

师:同学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生: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学会!

一些教师常用教材的章前图或者行程问题情景导入,但章前图过于平淡且较难,不易激发学生兴趣,本次课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质是列一元一次方程x+(x+1)+(x+7)+(x+8)=任意框出的四个日期的和,x是第一个日期,这是本次课的第一个变化。

二、突出主题,突出主体

1、师:看大屏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1)x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的长为a,宽比长少5,周长为36,则=36

(3)a、b两地相距18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乙车得速度是甲车速度的1.5倍,经过t小时相遇,则=180

生:(1)2x-3=5(2)2(a+a-5)=36(3)30t+1.5(30t)=180

师:这些式子小学学习过,它们是()?生:方程。

师: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号的两边分别叫做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现实,学生齐读)

这又是一个变化,从小学已有知识出发,提前给出方程的概念,避免课堂中的逻辑矛盾,同时为学习列方程打下基础。

2、师:小学我们学过简易方程,并用简易方程解决应用题,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题,用方程解答起来更加方便。请自己阅读课本p/79—81,(课本内容略)并把课本空空填写完整,不懂的和你的同学交流。还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的解?你找到验证的方法吗?

师:在阅读p/80例题1时老师做出友情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用含x的未知数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男、女生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讨论出上述答案后

师:大屏幕显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以前我在上这节课时,总是犯了和大多数老师一样的毛病,担心内容多,学生自己不会弄懂,满堂灌,结果我讲的筋疲力尽,学生还是糊里糊涂;这次我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和同学合作学习,结果学生情绪高涨,问题迎刃而解,重点内容也都清晰化。这一变化,把我彻底从课堂解放出来,再不是学生心中“喋喋不休”的数学老师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三、体现新时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大多数学生完成课本阅读和解答好课本问题、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请几名代表学生汇报所列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师:(强调)(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数;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这一小小的点拨,有画龙点睛之作用,突出方程的实质性含义,为以后列出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基??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精彩的舞台

师:本节知识也学完了,你能解释课前老师魔术中的几多秘密?

设任意框出的四个数字的第一个为x,则:

生1:x+(x+1)+(x+7)+(x+8)=24;

生2:x+(x+1)+(x+7)+(x+8)=84

师:很好!如何算出x的值,是我们下一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继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老师想当堂检测一下谁掌握的最多,最好,请看大屏幕。

题目略,题目设计主要是列方程,并要求学生划出列方程的一个相等关系;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次的舞台大展示,教师仍然 .t259.net 改掉以前的在学生旁边指手画脚的坏毛病,让学生一口气做完,让他们胆大地出错,暴露问题,然后师生一起纠正答案,效果比以前好了n倍!

五、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来说

生1我掌握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即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

生2:我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两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生3:我会检查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生4:我知道列方程的关键是找一个包含题目意思的相等关系并且等式左右两边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种表达方式!

生5:我觉得用方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比以前小学的算术法来得简单!

师: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你们的发言是“五语道破其他人”!

课堂小结一改教师全盘包办,学生没心没肺的听,心里还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游戏的课间。学生的课堂,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把掌握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也可以训练他们把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为以后学习几何学知识打下深厚的基础!

六、基础巩固与知识延伸

(1)基础练习见同步练习册

(2)拓展练习如下;

1、下列四个式子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1+2+3+4>8b.2x3c.x=1

d.|10.5x|=0.5ye、

2、已知关于x的方程ax+b=c的解是x=1,则=

3、下面有四张卡片,请你至少抽出三张卡片编写两道一元一次方程,并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和谁不谋而合!

作业设计也一改从前,千篇一律,本节课后作业分出了层次,也体现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后反思:

数学课堂中的阅读和其它学科中的阅读一样重要,在课堂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对概念性的东西进行阅读,帮助他们从句子中提炼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他们能把书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读教材,然后和同学相互讨论,以便引起思维的碰撞。只有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明白关健词的含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等式才是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使等式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该方程的解。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数学课堂中,阅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比起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得多。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 探索规律、形成解法 例题讲解、熟练运算

巩固练习、内化升华 回顾反思、进行小结 达标测试、反馈情况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知识回顾: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 -3·-2·=10 ②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导学阶段: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分析: 设这个班有·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的项(3·和4·)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 ·=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方法过程:

2、总结移项的概念。

像上面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 “移项”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题学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90页的课文内容及例4,完成第90页练习2题;

2、课后作业:(1)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篇8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25)=310 c、2 [+(+25)]=310 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25)=310 c、2 [+(+25)]=310 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

写一次游戏作文参考8篇

那一次我真幸福的作文8篇

做一次饭的心得体会8篇

那一次我哭了500字作文8篇

那一次,我真开心作文最新8篇

那一次我懂得了爱作文8篇

第一次做的事作文精选8篇

那一次我很内疚的作文参考8篇

做一次饭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第一次的考试作文6篇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