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用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互相借鉴和提升教学水平,有条理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有特点的脸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有特点的脸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喜欢动脑,增强数数、比较数和加减运算能力
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积极参与捡树叶活动,体验做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树叶(每张上有10以内加减试题一道)
2、 小篮子若干,分别有010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 捡树叶比赛
1、 进行抽签活动,确定每组人数和捡树叶的颜色
2、 将幼儿分成四队,看看在限定时间内,哪一队叶子捡得最多
(规则:算一算树叶上得题目,算对了就算你捡到这片树叶了)
3、 集合,每队数数自己的叶子数量,比多少,考考这队算的对不对?决出胜负。
二、 叶子进篮
把每队捡到的树叶放入相应答数的篮子里面,并相互检查
三、 争做叶子王
各队派一位幼儿当叶子王,同时其他幼儿争抢题目做,先算出数叶上的答数后把树叶贴在叶子王的任何一个部位,时间一到,比一比,哪一个叶子王身上的叶子多,就可以当叶子王。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回教室。
有特点的脸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助跑跨跳,发展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
2.巩固双脚连续跳、平衡及等基本动作。
3.体验合作的快乐,培养勇敢的品质。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剪破的寻宝图、宝物、场地、轮胎、塑料圈、油桶、踩踏石、纸盒、场地摆放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随音乐进入场地做热身运动。
2.活动头部、腰部、手脚腕、膝盖四肢等。
(二)基本部分:
1.学习跨跳,反复尝试。
(1)两道深沟涧,横在孩子面前,启发幼儿怎样安全越过这两道沟涧。
(2)个别幼儿尝试,再让全体幼儿选择宽或窄的沟涧练习跨跳。
(3)在助跑的基础上,两脚同时分开,身体向上跳起,前脚先落地,后脚跟上前脚着地。
(4)分男、女练习,根据个人能力自由选择跨跳。
2.游戏:
(1)借助摆放示意图进行摆放,摆出不同结构层次的材料。
(2)游戏名称,明确幼儿任务。
第一次游戏:熟悉路程。(幼儿自选道路)
a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越过“陷阱”,用双脚连续跳方法跳过“草地上障碍物”,走过“小溪上的石头”,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越过“山坡”,到终点从两边返回。
b总结问题。
第二次游戏:加难度,完成任务。(幼儿再次重新选择道路)
a完成原有材料要做的动作,在“山坡”后增加“沟涧”,用助跑跨跳方法越过“沟涧”,到指定地点每人拿一块被剪开的藏宝图,拿回藏宝图,拿回藏宝图后大家商量合作将藏宝图拼好。排头根据藏宝图提示找到宝物,找到宝物为胜利。
b游戏过程中教师励幼儿勇敢积极,在上下山坡、跨跳沟涧及奔跑中注意不要互相冲撞,注意安全。
尊重幼儿的意愿,并与他人协商合作完成。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始终非常高,他们的合作意识、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结束部分
1.寻宝成功,师生共同分享找到宝物的喜悦。
2.为什么有的组寻宝又快又顺利,而有的组就很慢呢?
3.听音乐放松身体,活动结束回教室。
教学反思
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快乐的寻宝行动”。虽然寻宝路途艰难。但孩子们热情高涨,男女队员进行比赛,都顺利完成“寻宝”任务,活动培养了幼儿跑跨跳的能力及勇敢和克服困难的品质。
有特点的脸教案篇3
游戏目标:
1、练习蹬脚踏车,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勇敢、爱护小动物的精神。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游戏准备:
脚踏车2辆、变形平衡木2个、大纸箱2只、活动前与幼儿共同收集的小动物玩具若干(为幼儿人数2—3菲倍)
游戏玩法: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2路纵队,站在场地一端;每队之间放置大纸箱一个;场地中间设置“山洞”;场地另一端的变形平衡木两侧放置小精灵玩具若干。老师发令后,各队第1名幼儿蹬滑跑冰车钻过“山洞”、到达“浮桥”。上桥救起1个小动物,并带着小动物踩脚踏车原路返回,第2名幼儿再出发。在规定时间内比哪一队救到的小动物数量多为胜队。
游戏规则:
1、必须双手扶把脚踏车至“浮桥”;待上桥后才能救小精灵。
2、若游戏中途发生意外情况或未带小动物成功返回应在原地重新通过。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大班幼儿基本能够进行投掷并体验做“小爸爸”的自豪,小班幼儿也从中锻炼了钻爬的能力,体会与“爸爸”合作的快乐。总体来说,目标基本达成。
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1.由于接触幼儿时间较短,对幼儿的实际个体经验把握得不够充分,个别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不能很好地带入游戏。2.教师语言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救救小动物”的环节,教师出现让幼儿排队救动物的现象,显得不够精炼。3.在活动道具的准备上,“工具包”的使用反而变成了幼儿的负累,幼儿在过河的过程中始终要带着他的“工具包”,幼儿甚至已经丢掉了,教师必须反复强调,可以删除。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
有特点的脸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跳绳的基本方法,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增强下肢弹跳力。
2. 通过观察以及模仿练习,感知上肢有节奏地摇绳、下肢有节奏地跳绳动作。
3. 能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坚持练习。
活动准备:
1. 每人1根跳绳。
2. 教师有多种跳绳技能或请一教师准备表演。
3. 模仿操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 准备活动。
听音乐,“做运动模仿操”:拍球、跳绳、投篮、滑冰、游泳、钻山洞等。活动全身各部位,重点活动手腕、脚腕等部位。
自由玩绳:可进行单人玩绳、多人合作玩绳,加强对跳绳的认知、体验。
2. 学跳绳。
师:今天我们来学跳绳,请小朋友自己先试一试,跳跳看。
幼儿人手1根绳,找空地方跳,教师观察指导。
师:现在呀!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一会告诉我他是怎样来跳的。
教师小结动作要领:上肢——双臂有节奏的、连续的、一下一下摇绳;下肢——双脚有节奏的、连续的、一下一下跳过;全身——手脚协调地先甩绳、后跳过。
徒手练习跳绳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听好了,我们先用手来练习一下跳绳的动作,双手叉腰,听口令,双脚有节奏地做连续的动作。
听口令,有节奏地做模仿跳绳动作。
听口令,单手握绳﹙对折﹚有节奏地摆动,做跳绳模仿动作,体验手脚动作的协调性。
拿绳练习。
师:现在我们开始拿绳练习,请小朋友们双手分别抓稳两侧绳头,调整绳子长度,双手垂放于双腿后侧,自然站立,进行甩绳、跳过的练习。
教师引导幼儿用心体会,感受如何才能有节奏、连续地跳绳。观察幼儿动作,对还未掌握的幼儿予以帮助,表扬坚持练习的幼儿。
3. 调节运动,展示学习。
让能连续跳五个的幼儿进行展示。
教师展示多种跳绳的方法:花样跳绳、跳快绳、双人跳等,幼儿观看,进一步激发对跳绳的兴趣。
幼儿再次练习跳绳。
4. 放松活动。
幼儿听音乐拍打腿部,并找同伴捏捏捶捶。
活动反思:
有特点的脸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
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虚像的的成因及与实像的区别。
4、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学习了平面镜成像,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实验探究方面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替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激趣导入:右图中的小女孩把头贴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现了与小女孩一摸一样的像,与头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中,我们站在平面镜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过观察,你能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四、自主学习
1、自己悟一悟:观察右图,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过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线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仔细读一读:课本43页之探究,重点记住实验操作过程。(课堂上注意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
3、自己做一做:查找资料,弄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温馨提示:平面镜的成像总是与物体等大的。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越远感觉所成的像越小?这是视觉造成的,就像我们站在路中间,越朝远处看路越窄一样。
4、想想议一议:
(1)看课本44页之虚像,对比小孔成像谈谈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2)课本43页之想想议议。
5、仔细读一读:看课本244页科学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1、表面平的金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对光发生 反射而成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 相等;像和物体的 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3、一个人当他走面镜时,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0米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该小鸟的距离是 米。
4、利用凸面镜作为汽车观后镜是因为它可以 光线, 视野。
5、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图,岸边的树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桥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2、在宾馆的长廊尽头的墙上安装了一块与墙壁等大的平面镜如图,这是利用了 原理给人一种走进无尽长廊的感觉。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所示,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 题图 2题图 3题图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a)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点,关键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作法是: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的科学方法。
(2)实验中为了判断烛焰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某实验小组实验所记录的现象如图(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结论?为什么?
(4)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在玻璃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五)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法:实验探究法;提问法;谈话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铁夹作为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一盒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打火机两个,蜡烛两支,平面镜,平板,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吹蜡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教师:本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玻璃板,点明玻璃板我们称为平面镜,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是镜子。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进行新课: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观察:
由小时候照镜子到镜后找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表演照镜子,学生充当像(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呢?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
(三)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亲身的体验提出猜想,教师将猜想在副板书写出来: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四)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怎样测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小组交流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5)再次点燃平面镜前的蜡烛,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观察能否接受到烛焰的像。,得到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有特点的脸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