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提前帮助我们做好备课和教学准备工作,实用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食物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食物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尝一尝,摸一摸认识我们身体中的消化器官及消化流程。
2、懂得要如何爱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活动过程:
1、通过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品尝花生米引出食物吃进人身体后去了哪里?
2、幼儿猜测食物会进入身体哪些地方。
3、边听老师讲边观看视频、初步了解人的消化流程。
4、看图片回忆花生经过人体哪些器官,遇到了哪个朋友,结果变成了什么样、并在自己身上找出相应的位置。
5、学习器官儿歌加深印象。
6、情景导入:小主人在冬天非要吃雪糕,咬一口,冻的牙齿打哆嗦,咽下去食道都快冻僵了,可他还要吃、胃也不舒服了,胃很生气决定和其他消化器官藏起来要罢工!
(1)你觉得这个小主人好不好?
(2)要是你是小主人,你会怎么办?
7、看图通过提示,找到相应的器官,并粘贴到原来位置。
活动延伸
我们帮小主人把消化器官们送回了家,但是小主人却不知道怎样保护它们就不会生气?小朋友们快帮小主人想一想,怎样保护它们就不会生气呐?
大班食物教案篇2
一、主题的产生:
在制作节日挂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中国的食物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熟悉。比如:一些孩子讲到了小笼、馄饨、饺子、粽子等。还有的孩子讲到了外出吃饭时看到有的菜五颜六色的很漂亮、有的菜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等。结合我班水彩画教学,可以使他们对中国的特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食物是他们每天都要接触的,所以我决定以次开展主题活动。
二、主题网络图:
包馄饨
制作包包子
中国特色点心
中国食物
中国菜肴参观饭店
制作拼盆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目标:
1、结合图片或食物,让幼儿初步感知中国食物的特色,激发爱国情感。
2、提高幼儿探究的兴趣。
条件提供:图片(或实物)
活动设计:
1、出示图片或食物:
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食物?
吃过吗?
2、组织讨论:
这些东西国外有吗?
是怎样做出来的?
3、回去问问父母。
观察记录:
孩子们在看了一些菜谱的照片后展开了讨论:真实的菜单、菜谱可以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许多,包括一些中国的特色菜。
朱颖:我到饭店里吃过鱼、虾和点心。
王嘉晨:我还吃过蟹和小粽子。
张鑫昕:我吃过粥。
潘华玺:我在火车上吃过菜。
朱颖:我在“鸭王”吃过鸭皮。
李佳斐:我吃过“小绵羊”火锅。
邓越:我在“小绍兴”吃过鸡、粥。
施轶恒:我吃过快餐。
老师:那么你们知道那些菜是中国特有的,国外没有的?
张鑫昕:粥。
邓越:小笼包子。
潘华玺:馄饨、饺子。
邓燕飞:螃蟹。(孩子们一边看菜单一边讨论着,我让他们看一看自己制作的节日挂历是否有点启示。)
瞿峰:粽子。
王嘉晨:汤团。
李佳斐:重阳糕。
反思:孩子们对吃的东西比较有兴趣,再加上前几天在制作挂历的同时,
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食物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能讲出许多中国食物。但讲的点心较多,因此就从点心先开始。
目标:
1、在动手包馄饨的活动中,进一步对中国点心感兴趣。
2、品尝自己制作的点心,有参与的愿望。
条件提供:皮子、馅
活动设计:
1、出示一只包好的馄饨。
2、幼儿边看边讲:
馅是怎么进去的?
这是中国特有的吗?
3、老师示范讲解包馄饨的要领。
4、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
5、吃馄饨。
观察记录:
今天,正好孩子们中午吃馄饨,我从厨房取来了皮和馅,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一下兴奋起来了:
牛啸天:我会包馄饨的。
朱颖:我也会的。
王嘉晨:我知道的,这就是中国菜。
邓越:这不是中国菜,是中国点心。我顺势接着邓越的话问:还有那些中国点心?
瞿峰:有饺子。
施轶恒:汤团、春卷。
张心辰:大饼油条。
潘华玺:馒头、包子。幼儿一下讲出了许多特色点心。
老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包馄饨好吗?
孩子们自发分成几组开始包馄饨,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馅放得太少、有的皮破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馄饨包好了。
朱颖:我已经真的学会了。
王嘉晨:我还不会,但我会做馒头。
邓越:我想快一点吃这些馄饨。
反思:结合上次的活动,我把中国点心和中国菜肴分开来进行认识,先从制作点心开始。这次的活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可能是平时较少接触这些东西,有的幼儿从未做过,有了实际操作经验,他们对中国点心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三:
目标:
1、尝试用刀切发好的面团,初步学习搓、捏和做包子的方法。
2、在操作活动中激起探究的兴趣。
条件提供:
面团、馅、??
活动设计:
1、谈话:
关于中国点心。
2、制作包子:
请厨房的阿姨发好面团,进行示范。
3、幼儿操作。
4、吃包子。
观察记录:
孩子们对动手操作很有兴趣,有了上次包馄饨的经验,这次做包子似乎顺利多了:
邓越:我只会吃包子,不会做。男孩子似乎更“懒”一些,
张鑫昕:我也是。上次包馄饨也是如此。我请来了厨房的阿姨来示范,他们看得可认真了。
邓燕飞:大妈妈的本领真大,这些小馒头多漂亮!
李佳斐:我会用面粉做小白兔。
朱颖:上次我在公园门口看见有人用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还买了一个。其实,这也算是中国民间工艺品的一种。
瞿峰:我妈妈说这些东西还要出口到国外去。
老师:为什么要出口?
瞿峰:因为国外没有的。
王嘉晨:我知道了,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孩子们边讨论,便开始做包子了,虽然做得不算漂亮,但很认真。
反思:在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中,我发现他们对用面团制作各种造型产生了兴趣,而且有些家长对我们的主题活动有所了解,开始丰富孩子有关的知识,所以他们才会产生问题,并学着解答问题。本来,打算带领孩子们去“绿波浪”看一看中国特色点心,但由于经费问题,只能放弃。
活动四:
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菜肴的主要特色:色、香、味、形,观察拼盆的'特点。
2、对中国菜感兴趣。
条件提供:
书、图片
活动设计:
1、幼儿自由翻看书或图片。
2、讨论:
你看到什么?
你喜欢那个菜?为什么?
你认为那些菜漂亮?为什么?
你在那里看见过这些菜?
3、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菜。
观察记录:
今天的活动是从由我在“绿波浪”带回的菜单引起的:
邓越:是上海点心的广告。
老师:你们看看我们的墙
吴雯娟:是图画,吃的。壁上多了什么?
牛啸天:有各种点心。
老师:什么点心?
邓燕飞:由糕、春卷。
老师:你们知道是从哪儿来的?
李佳斐:是发来的。
吴雯娟:是画出来的。
邓越:不对,如果是蜡笔画的,上面会有一(邓越是个观察力很强的孩子)粒粒的东西,这肯定是从广告纸上剪下来的。
老师:为什么要做广告?
潘华玺:饭店里的人要介绍他们的东西。
罗逸菲:专门买点心的地方做广告。
曹宁:我在饭店里看到过的。
老师:饭店里除了点心还有什么?
张心辰:我吃过许多好吃的菜。
高怡宁:饭店里的菜很漂亮。
老师:为什么很漂亮?
邓越:像花一样。
施轶恒:他们用西瓜做成桥。
孙婷怡:用萝卜做成蝴蝶。
罗逸菲:青菜做成小花。
曹宁:胡萝卜切成丝,用牙签串起来就变成菊花了。
单伟栋:萝卜刻成一条龙。
高怡宁:黄瓜做成树叶,蛋黄做成树干。
李佳斐:青菜做成花瓣,蘑菇作花心。(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
邓燕飞:用黄瓜且成一块块,放在盆子的周围,当中放菜。
吴雯娟:当中放黄颜色的菜好看,因为绿的和黄的放在一起漂亮。好聪明的小姑娘!不知不觉中讲到了中国菜的“色”。
老师:真的!这样配好看多了。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菜的照片,想看吗?
孩子们一边看菜单,一边议论:这是鱼片、这是青豆、这时青椒……
反思:这次活动给我感触很深,孩子们的观察力越来越敏锐,观察得越来越仔细,而且现在变得很喜欢讲,包括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今天也讲得很热闹,无意中讲出了中国菜的主要特点:形、色。
活动五:
目标:
1、通过外出的参观活动,结合厨师的介绍,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菜的不同制作方法及选用的材料。
2、用多种途径提高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活动设计:
1、参观饭店:
请厨师介绍菜肴。
幼儿可向厨师提问。
2、看一看菜谱。
3、讲一讲自己学到了什么本领。
观察记录:
今天,我们联系了“万家灯火”酒店带领孩子们去参观,我们请了饭店的厨师长为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孩子们介绍了陈列出来的各种菜肴,孩子们子们能讲出一些蔬菜的名,兴趣很高。
老师:刚才厨师叔叔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菜,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王嘉晨:请问这个菜边上的花是怎么做的?
邓越:这个宝塔是用什么做的?
吴雯娟:这个孔雀的头是不是用黄瓜做的?
王嘉晨指着“松鼠鲑鱼”说:这是用鱼头和薯条做成的!(鱼肉切成长条用油炸一下确在厨师的介绍下,孩子们知实很像薯条)道了“松鼠鲑鱼”的制作方法。
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又继续讨论了起来:
邓燕飞:饭店里的菜比我们做的好看。
王嘉晨:当然啦,人家培训过的。
邓越:要学好几年了。这时,孩子们提到了菜名,于是我问:是不是每个菜都有自己的名字?
瞿峰:有“孔雀开屏”。
朱颖:有“脆皮鸭”。
邓越:有“菊花饼”。老师:下次我们也来学做小厨师好吗?
反思:外出活动确实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许多孩子知道了菜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用刀切几下就可以改变形状,而且他们也敢于提问了,虽然刚开始有点胆怯,但在大家的鼓励下,慢慢地放开了。下次的活动,我打算让孩子们尝试用刀切菜。
活动六:
目标:
1、熟悉各种菜的形状,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习用刀切菜,并能切出不同的形状。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条件提供:刀、菜
活动设计:
1、回忆:
上次我们参观了哪里?
你们看到些什么?
2、今天请小朋友来学做小厨师:
先训练你们的刀功。
3、指导幼儿分组进行切菜练习。
注意安全。
4、展出幼儿切好的不同形状的菜。
5、下次,我们制作拼盆:
想一想,你想和谁一起制作?你需要什么菜来告诉老师,可以帮你们准备。
观察记录:
有了上次外出参观的经验,孩子们对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讲起菜来也头头是道,今天就让他们试着切菜,老师先示范了好几遍,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王嘉晨:手不能伸直的。切菜时手怎么放?
邓燕飞:我看妈妈切菜时手是弯弯的。
邓越:妈妈不让我切菜,说很危险。
老师:你们想不想切菜?
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由于缺少实际经验,在操作时我仍采用分组进行,避免危险。
张心辰:黄瓜很好切,一下就切好了。
施轶恒:番茄里面有很多水。老师:对呀,水流倒桌子上怎么办?
李佳斐:下次用盆子接住就好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什么菜都想切一下。有了经验,该让他们学着如何与同伴合作。
老师:上次在饭店里看到的菜这里有吗?
王嘉晨:有番茄、土豆。
单伟栋:有黄瓜。
应圣悦:刀豆这里没有。
老师:现在我们找朋友商量一下,下次做菜的时候需要一些什么原料,来告诉老师帮你们准备好吗?
孩子们自由结伴3—5人一组,纷纷定起菜单,不一会儿,需要的菜都记录下来了。
反思: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这次主题活动的感受。由于有了实际经验,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越来越高,并能根据在饭店里看到的菜来设计自己喜欢的菜肴,而且从他们定出的菜单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菜的种类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在配色中有的孩子采用了茄子皮来配色,也为下次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七:
目标:
1、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结合操作活动,能对中国才有更深的了解,尝试从色、形等方面进行表现。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条件提供:刀、菜、盆子、电视机、投影仪
活动设计:
1、厨师在饭店里拍的照片,组织讨论:
这是在哪儿?
你们看到什么菜?怎样做的?
想不想自己做菜?
2、幼儿结伴合作做菜:
根据自己制订的菜单倒老师这儿领菜。
自己分工:切菜、配菜、介绍等。
最后为自己的菜取名字。
3、展示幼儿作品并介绍。
4、延伸至制作菜谱。
观察记录:
活动前,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马上进入了正题,我先让孩子们看在饭店里拍的照片:
朱颖:这是在“万家灯火”里拍的照片。
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王嘉晨:有各种各样的菜。
邓越:有好看的菜。
吴雯娟:有厨师叔叔给我们介绍。我又拿出一些菜肴的照片,问:认识这些菜吗?
邓燕飞:这个菜是用牛肉和金针菇做成的。
李佳斐:这个孔雀的头是用黄瓜做成的。
王嘉晨:这个是“松树鲑鱼”,以前我以为是薯条,后来厨师叔叔说是鱼切成一条一条的,我才知道是用鱼做成的。
正因为有了观察、提问,孩子才有如此的成果。
老师:你们想自己来做菜吗?
孩子们高兴地说:“想!”我拿出了孩子们上次自己定菜单,让他们来领菜。没想到事搁很久,他们对自己定的菜记得还很清楚。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根据制作情况不断在改变设想好的菜式。
王嘉晨:萝卜不能用了,改用黄瓜吧。
朱颖:当中加一点樱桃更好看。
吴雯娟:蘑菇太大了,怎么办?
邓燕飞:树干用什么好呢?见状,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我们用黄瓜试一试好吗?”他们采用了我的建议。菜做好了,孩子们开始互相观看并介绍与同伴合作做的菜肴。
老师:下次我们要开一个饭店,想一想除了菜还缺少什么?
邓越:客人还要看菜谱。
老师:“对了,我们下次一起来制作菜谱,好吗?”
反思:
这次活动非常成功,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由于是第一次用真的菜来制作,所以活动前我心里也没底,但在活动中我观察到孩子们非凡的表现能力,他们不仅能表现,还能根据实际操作情况不断地改变,这也是外出参观活动带给他们的活力。
四、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个主题活动时,我主要考虑的是内容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以便活动顺利地开展,同时也对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设想,并根据情况及时改变。在这个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能走出园门,投入到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仅这一次的外出活动,使我和孩子们受益匪浅,他们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也有了事半功倍的感觉,使我对主题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班食物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增强幼儿遵守活动规则的意识,远离不安全因素。
2、寻找教室里的不安全因素,并贴上标记提醒同伴。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小朋友户外活动的图片
2、红色标记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图片
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玩好吗?也许会发生什么事?
(会摔跤、会打痛、会从玩具架上掉下来等等)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玩,小朋友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幼儿大胆交流)
2、寻找教室里不安全的因素
①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小朋友在外面活动时的不安全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午睡室、卫生间都有许多不安全的地方,如教室里的黑板、桌椅等,装水的茶桶等等,如果……
②小朋友两两结伴去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地方是不安全的。
③找到不安全的地方后,为不安全的地方贴上红色警告标记,提醒孩子注意。
3、小结:刚才,小朋友找出了许多不安全的地方,并给它贴上了红色标记,下次小朋友看见这些红色标记的地方就要更加注意安全,好吗?
活动反思
活动中的安全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因此在日常活动中我也经常渗透安全教育,所以今天的健康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刚开始我运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猜测妞妞为什么受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出示不同图片给予孩子们讨论的机会,并请幼儿自主判断对与错,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判断正确。在最后的迁移经验环节,我可以事先找好一些图片,这样孩子们说到什么,我就可以马上出示,这样也就更直观形象,能让孩子们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
大班食物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草原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电脑、录音机、草原背景图,草原动物图片(兔子、鹰、狐狸、狼、山羊)、食物链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原吗?
(2)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多媒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
2、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初步感知食物链。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美)为什么美?
(草原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云朵白白的;草原上有一望无际翠绿的小草和树木,景色美;草原的空气很新鲜,使人感觉很舒服;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多,所以美。)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一一出示图片)
(植物有各种各样的草、树木;动物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3)看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动物怎样生存?
(草被兔吃,兔被鹰吃;草被兔吃,兔被狼吃;草被羊吃,羊被狼吃;)
3、操作探索并记录,初步了解食物链。
(1)运用小图片、操作卡记录动植物的食物关系。交流操作结果。
(2)了解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生小结: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一环扣一环,象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叫食物链。
4、了解食物链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1)讨论:食物链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2)相互讲述:草原上没有了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鹰少了,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如果兔子没有了,鹰就没有了食物,就会饿死,草会疯长,会引发草原火灾。)
(3)小结:原来呀,食物链上的植物、动物一样都不能少,缺了一环,草原的.空气会被污染;草原的环境就会发生变化,水土会严重流失;草原的土地会逐渐荒漠化。其他的小动物也不能生活了,而且还要危害到我们人类。
活动延伸:
进一步探索其他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上的动物,它们都是靠自己捕捉才吃到食物的,所以叫捕食性食物链。除了捕食性食物链以外,还有其他的食物链,鼓励有兴趣的小朋友继续探索。
资料:
食物链这个词是英国动物学家诶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据他自己说是受到中国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启发。食物链包括几种类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逐步在它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它联系着群落中的不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於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大班食物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我班开展了“快乐的旅行” 这一主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延伸,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难点:知道人体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保护。
活动准备
(1)flash课件《食物的旅行》以及相关的故事。
(2)音乐:《幸福拍手歌》
(3)人体消化系统图,即时贴消化系统卡片图,小蛋糕,小饼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吧?旅行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呢?
2、出示 小蛋糕,“看,这是谁?”(小蛋糕)小蛋糕它也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去旅行了,今天,小蛋糕也要把它的旅行故事讲给大家听,小朋友想听吗?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小朋友最喜欢吃小蛋糕了,小朋友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4、听完小蛋糕的故事,你知道小蛋糕它去了什么地方旅行吗?
二、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 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引导幼儿逐幅观看flash动画课件
1、放第一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蛋糕从哪里进去?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吗?(口腔)它在我们的嘴巴里怎么样了?
(牙齿把食物嚼碎了,方便吞下去)
经过嘴巴后,小蛋糕被吞了下去,到了什么地方?知道那长长的管子叫什么吗?(食管)
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以及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提问:接着小蛋糕从长长的管子滑下去,到了一个在袋子里,这个大袋子叫什么名字呢?(胃)它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小结)
3、放第三段,知道小肠的作用
提问:刚才小蛋糕的旅行经过了嘴巴、食管、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那条弯弯曲曲的是什么呢?(小肠)它有什么作用呢?
4、放第四段,理解大肠的用途
提问:小蛋糕又到了哪里呢?这是什么地方呢?
三、让幼儿品尝饼干,想象食物进入各个器官,并排出旅行路线图。
1、师:听了小蛋糕的旅行故事,小饼干羡慕极了,它也想到小朋友的身体里去旅行,小朋友愿意带它去吗?
把幼儿分成四个旅游团,“小饼干的旅行开始了!”
2、请各组小朋友品尝饼干,并根据提示把小饼干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
提示:(1)这是旅行的入口(口腔),在这里给它拍张照吧!(出示口腔图片)
(2)我们的牙齿先把小饼干咬破,嚼碎了,吞下去,到了哪里哪?(食管)
(3)食管这个细细的管子,把食物送到哪里去了啊?(胃)胃里有许多的消化液,小饼干在这里停留了很久,谁能找到小饼干休息的胃呢?
(4)胃磨啊磨,把饼干磨得更碎了,到了哪里了?(小肠)小饼干的营养大部分在这里被吸收。
(5)小肠把小饼干里的营养都吸收了,然后到了哪里?(大肠)大肠转呀转,把没有用的残渣都排出去了。
小饼干的旅行也结束了,
3、评析每个小组的排列情况。
四、结束部分,听音乐做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听了小蛋糕旅行的故事,也带着小饼干到我们的身体里旅行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把食物吃下去以后,还需要做些轻微的活动帮助它们消化,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起立,和老师一起做动作。(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让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
教学反思
本活动选取的内容接贴近幼儿的生活,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活动的设计做到动静结合,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层层深入,并把科学知识与健康、语言、艺术等领域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给孩子开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下面谈谈教学后的几点体会。
一、优点:
1、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逼真、有系统地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以及食物进入消化器官后的消化情况,,我准备了活泼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主动探索学习,让幼儿看看、听听、说说,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科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利用材料创设情境,体验游戏乐趣。
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已掌握了食物旅行的过程,并初步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作用,便设置了游戏活动—“食物的旅行”。先请小朋友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小蛋糕,让小朋友体会小蛋糕到人体的各个消化器官中去旅行一次,然后让幼儿合作拼一幅完整的消化系统图这是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环节,既满足了幼儿动手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合作能力,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 在愉快的氛围中把活动推向了**。同时,在孩子们玩得意味犹尽时,教师及时地抛出新问题,使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达到了活动目标。
二、存在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倾听、观察、捕捉幼儿的信息,并使之成为丰富和调节活动的资源,让活动中的指导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有待加强培养、训练。此外,在活动中应给与孩子更多的拓展思维,还可以利用现场的资源,让幼儿与更多的同伴或老师交流。
大班食物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2.了解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营养。
3.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各种蔬菜、荤菜、米饭、水果等模型、盘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菜的名称:
1.老师出示这些模型,提问:"你们说一说这些是什么?"
2.幼儿互相学习,认识菜名。
二、交流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内容。
1.老师提问,幼儿回忆:"在这些食物中最喜欢吃什么?为什么?""除了吃刚才你看到的食物外,平时你还吃什么?""你觉得什么东西最营养?"
2.请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中的各类食物:"平时吃的早餐、午餐,晚餐吃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3.来总结一日三餐的合理搭配。
三、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幼儿尝试自己设计一日食谱。
大班食物教案6篇相关文章:
★ 诗大班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