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重力教案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互动性的教案,学生能够建立互相尊重和协作的关系,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物理重力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物理重力教案6篇

物理重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物理重力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点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三、课堂小结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板书设计参考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有没有觉得有用呢?有用的话就收藏起来吧。

物理重力教案篇3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物理重力教案篇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有关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物理重力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重力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物理重力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

(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

(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

(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

物理重力教案6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师人工作计划精选6篇

高一物理组工作总结通用6篇

2023年物理工作计划优秀6篇

新物理教师的教学总结参考6篇

高中物理3-1教学计划6篇

物理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6篇

物理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6篇

物理组教学工作计划通用6篇

物理组教学工作计划优秀6篇

八年级物理学期工作总结模板6篇

物理重力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