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不仅仅是随笔,更是记录内心感受的重要文本,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务必要注意写作技巧,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功勋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功勋心得体会篇1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意,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非常剧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爱好。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行理喻,不行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便利,不用担忧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适、不自由。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宝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才智和学问值钱,袁隆平的确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嘉奖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功勋心得体会篇2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观看了《功勋》后,我深有体会,受到了很多启发。
李延年带领着战友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卫国家,保卫亲人,一次次在冲锋号响起时拼命向前冲;于敏每天没日没夜地做科研,多次昏倒也还是不放弃,这种执着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张富清扎根基层,总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帮助村民们修建道路;黄旭华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受着委屈和不理解,隐姓埋名30年执行着秘密任务;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让原本“好汉走到县,好女走到院”的封建思想得到破除,贫穷落后的村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孙家栋的“天路”,让我们在太空中有了一双“眼睛”,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屠呦呦为人民研发出青蒿素来摆脱疟疾的折磨,尽管研制过程中出现很多意外,依然没有退缩;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为了能让中国人民吃上白米饭,顶住各方压力研究出杂交水稻,不仅让中国人不再忍受饥饿,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跟着受益。
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也让我认识到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坎坷崎岖,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加倍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功勋心得体会篇3
前几天我观看了电视剧《功勋》,深有感触。
电视剧中,有传承红色精神的战斗英雄李延年;有勇于改革,为农民代言的申纪兰;有终于祖国,执着钻研的于敏;有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而我最敬佩的是性格倔强个性的药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在研究药物上屠呦呦不仅仅对自己要求是争分夺秒,对组员也是,她说“每二十秒就有一个人因为疟疾而丧失生命,我们已经做的太慢了。”虽然有人看不惯她的急性子,但是她心系人民生命安全,敬畏生命之心是值得尊重的。她为了医药研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只为尽快提取青蒿素为人治病!
屠呦呦同样的也是一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唯独愧对家人的人。正如她所说“妈妈也许真的不是好妈妈”这一幕看哭了许多人。他无私奉献,却默默无闻。
当青蒿素问世,救了许许多多的人的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屠呦呦的'存在,还没有人知道他是发现青蒿素的第一人,直到很多年以后。站在领奖台上时,屠呦呦的介绍是“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可见屠呦呦是多么无私伟大!
我父亲看完后讲到:青蒿素不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它是屠呦呦以及所有默默为之付出的中国科研人员给世界的礼物。
我认为他说的没错,我们的先辈做了那么多,受了那么多的磨难和委屈,而我们却知之甚少。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很火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努力为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
功勋心得体会篇4
共产党,一个神圣而庄重的名字;共产党,一个无法磨灭的记忆;共产党,一个名垂青史的丰碑;一把镰刀一把锤子,构成了我们敬爱的党。今年,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100年来,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经过多少拌拌磕磕,共产党引领人民奋起,写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辉诗篇。100年啊!是共产党这一盏明灯,带领中国人走出困境,让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一个奇迹,更是100年来奋斗的见证。
旧时的中国,是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社会,当时的百姓不但要忍受封建统治的剥削,还要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840年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便前仆后继,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还记得太平天国运动时人民的恼怒,亦记得五四爱国运动上群众的愤恨;还记得戊戌变法时国人的急切,亦记得辛亥革命时孙中山的言语……虽然这一切最终只是杯水车薪,但却使共产党产生了萌芽。终于,邻邦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让共产党在中国横空出世。
战争期间,共产党员更见彰显了自身对党的忠诚,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年仅十四岁的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她从容不迫的走到铡刀下,用自己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永恒诗篇;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的胜利道路,用身体做支撑点,炸毁了敌人的暗堡,同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继光为占领敌人阵地,在自身多处负伤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了枪口,牺牲了。在这些烈士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更看到了他们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员仍没有停止探索的道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诞生,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粮食问题;钱学森竭力摆脱美国的阻挠。成了两弹一星的功臣;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祖国的进一步统一;李四光寻找大油田,摘掉了祖国“贫油”的帽子。这一切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进行的有条不紊,从而使祖国由百废待兴变得繁荣昌盛,让世界人民刮目相看。
看今朝,神五神六顺利升空,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成功对接,以及世博会,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都见证了党的广阔前景。
就在我们身边,依然每天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三项整治彻底改变了交城的面貌,五大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交城人民的生活方式,三大跨越将塑造着交城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胸前的红领巾,是亲爱的党对我们的深厚寄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的艰苦努力,这也正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个使命,让我们充满豪情,在党的光辉沐浴下,迈向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功勋心得体会篇5
2021年5月22日,这是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两位国之脊梁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位是“心怀一稻济世,但求万家粮足”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另一位则是“侠志披肝沥胆,永怀医者仁心”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国士无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国士无双是人生耐得住寂寞,在稻田中奉献一生,守住中国人的铁饭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为不让受苦挨饿的饥荒苦难再次出现,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他牢记三个任务:实现超高产、种植海水稻、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工作,日复一日下农田做实验。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和科学眼光投身基础科研事业,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筑牢中国农业之基石,成功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亩产911.7公斤,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杂交水稻造福全球,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他鼓励年轻人要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将年轻的自己投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强国征程中写下精彩的一笔。承蒙袁院士之恩,在未来,作为后备力量的我们,必是以知识为应用基础、汗水为苦干实干、把握好经验升华的思想火花、顺应时代大潮尽我所能,不惧人生路漫漫、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淡泊志弥坚,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国士无双是以学投戎攻难题,军人本色护国民健康,守住中国人的医无忧。“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从医七十余年,救治近两万肝胆病人,在工作中争分夺秒去奉献,那是生命终点的意义。他是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悬壶桃李满天下。他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勇闯生命禁区,带领同伴不断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界的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他时刻为病人利益着想,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主张为病人节约,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每每看望患者,也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他检查时主动拉上屏风,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用“父母仁心”在人生中写满“拯救”二字。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离黄泉。他的精神将会永远砥砺代代医者,不忘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游刃于病魔、刀除患精准,誓言从不悔、冰心在人民。
年少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将牢记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心当在人民,医难无可挡。致敬“医食无忧”的守护者,以吾辈之青春,捍卫我盛世中华。
功勋心得体会篇6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xx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功勋心得体会篇7
?功勋》这部剧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
八个单元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敏,该剧从少年、青年和中年三个时期讲述他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故事。沈严导演拍的于敏单元很真实,把当年科研人员的艰苦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敏是一个凡人,由于科研工作繁重,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甚至在胃病发作的时候也不愿意离开岗位,只拿萝卜干充饥止疼。自然而然的,对于家庭他未曾好好照料到。好在他的妻子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独自一人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宜,让于敏无后顾之忧,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家属,都是伟大的。
这份工作,对于敏来说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而且由于工作的保密性,在那个年代于敏也无法被人理解。剧中的于敏被邻居指责不管家,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母亲更是埋怨他一问三不知。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并为之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想到当年于敏院士的感动中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像于敏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有的不仅是开拓精神,更有大局观!岁月流逝,山河璀璨。于老的精神,将万古流芳。致敬科研工作者!
功勋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 救援心得体会7篇
★ 电信心得体会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