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思考书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发展,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自由》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由》读后感通用7篇

《自由》读后感篇1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自由》读后感篇2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自由》读后感篇3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从中了解到怎么去爱孩子。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母爱的真正本质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多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包括我自已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看完这本书,对孩子爱和自由得到很好诠释!

《自由》读后感篇4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探讨的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划分着人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类社会“阶级”的出现,正式公民自由与社会自由出现区分与差别的表现。而随着阶级划分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完善,到国家的出现,以及后来所发展的集权、专政与所谓的民主社会,都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变化而引起的。或者说是,都是由:“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不同与变化所形成的产物。

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似乎从有了人类文明起就已经存在了,特别是在国家出现之后,更加明显。而且,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也给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永远都不过时的话题。追寻自由,成了各个时代文人们都竞相追寻的“时髦”。

在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的相处中,人们所认为的“统治”与“被统治”,对于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以致于发展后期所必然出现的人们揭竿而起,推翻专政、暴政所得来的那些“自由”。那是“所谓的自由”。《论自由》中这样说的“统治者会试图用以对付其臣民,正不亚于用以对付其外来的敌人”。他们将权力看作是一种武器。

为什么人们的自由要受到限制?换言之,正如人类所常说的那样“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在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作者有这样一段比喻“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他们少数一些人的利益所在,所以他们需要限制我们的自由,给人们相对的自由以维护统治。这就又涉及另一个根源性的问题了,即“我们有绝对的自由吗?”、“我们的自由是别人给予的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两个问题,人们到今天一直还在争论。“从历史上看,只要人类一天还满足于以另一个敌人去攻斗一个敌人,还满足于在多少有些有效保证足以对付主人的暴虐的条件之下便由一个主人来统治自己,他们就还没有使自己的渴望超越这点之外。”

作者约翰·密尔认为,在统治者与公民自由的博弈中,美国的“宪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即“自由党派竞争的时代”。

“在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当中,正和在人当中一样,成功倒会把失败所会掩住的错误和弱点暴露出来。”而在作者看来,这种“自由党派竞争”的情况,当它还只是一种在书籍中才可见的、“听起来颇成一条自明的公理”之时,政府只当它是另一场暴风雨而已。而当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于是这种选举制和责任制政府就成为观察和批评的对象。这时人们就觉察出来,原来所谓“自治政府”和所谓“人民施用于自身的权力”等类词句,并不表述事情的真实状况。运用权力的“人民”与权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但作者还是发现,这种民主共和制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换言之,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解决。变成了作者所说的“多数的暴虐”。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有一个很出名的观点,就是“多数的暴虐”的观点。他对于当今的国际政治来说有相当大的前瞻性。

书中这样说:“当社会本身是暴君时,就是说,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它的各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社会能够并且确在执行它自己的诏令。而假如它所颁的诏令是错的而不是对的,或者其内容是它所不应干预的事,那么它就是实行一种社会暴虐;而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透入生活细节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这种情况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可怕!

社会是这样认为,即使它错了也没人发现,在一个国家,人人都同一种颜色,同一个思想,同一种文化,仔细想想这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当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思想了,那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与人类的自我发展是相违背的。古人讲“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是注重各个不同的文化都发展,并且各自繁荣,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繁荣、精彩,才会不让一些稀有的、独特的文明的足迹被淹没。

《自由》读后感篇5

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花三天的时间学习完了。

对此我有点自己个人的看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观点还不错,全书的经络很清楚,整个的目录和引言我都十分的感兴趣。我当初在当当上购买的时候,主要是看了它的目录和目录引言,觉得讲得很有道理,而且十分的实用。但是,拿到手上,细细读完,发现其实内容很一般。

第一,其实它大多数的篇幅都是关于蒙氏教育的一个中国化的解说和发展的实例,并没有太多的自己的见解,或创新的内容。之前最早让我接触到蒙氏的书籍是冯德全的早教方案。它是在蒙氏的基础上,加上了中国家庭和宝宝的实际情况,案例,来编写的一套书,比较实用,也比较通俗。也有些很专业的知识,分析得也不错。后来我开始对蒙氏的教育理念感兴趣。在网上听到很多的.妈妈推荐了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据说是很不错,很有教育意义的。加上我在当当上看评价也好,看书页设计和目录设计也好,也觉得不错。但是,全书看下来,也就是一个蒙氏园的教育讲座。感觉上像是在宣传蒙氏园的优势啊什么的。书的序言里讲到,以前孙老师没有出书前,是经常参加各种讲座的。后来应很多听众的要求,才开始出书的。我个人感觉上,如果只是演讲稿的话,的确是不错的,也很值得妈妈们去听,去参考一下。不过,出书的话,还是有很多的欠缺。里面的案例很多是重复的。同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的案例,在一个论题里讲到过,在另一个论题里又完全重复一次。而且本来书的版面在设计上就有很多空缺,一页的内容原本就很少,加上又有太多重复,所以,如果这本书原来我在书店里见过的话,我不会考虑买,我只会想到在网上查阅全文就够了。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或者说对我的孩子来说吧!

第二,其实我觉得完全的蒙氏教育在中国不现实。如果一个家长想让孩子接受蒙氏的教育,最好从家长开始,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要是这个的推崇者,这样才能像书里讲到的,可以培养出一个具备乐观,坚强,宽容,自信等优良品格的孩子(当然,我所指的是一般情况,也有很多孩子天生就具备这些的)。书里有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这样说的。讲的是孙老师的儿子(辛辛)。孙老师有个朋友来她家里玩,辛辛正抱着饼干在吃。朋友就想到要逗下他,于是找他要饼干吃,辛辛不给。朋友就假装说:“你不给,我抢了啊!”并做出抢的动作。辛辛一下子吓哭了。这个时候,朋友就跟孙老师说:“你儿子还是蒙氏的呢!这不行,这样就哭了,我家孩子就不哭,知道你是在跟他玩的。”孙老师说:“我的孩子在蒙氏没有接触过这个,所以他不能理解,而且蒙氏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长做这样的事情来引导他,这对他没有好处。”但是事实上,很多的家庭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家里带孩子的往往是爷爷奶奶,相信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很普遍。如果送孩子去了蒙园,在园里没有接触到这些,但在家里接触了,不是一样会造成孩子的混乱?也有很多的妈妈反映,蒙氏的理论说起来很容易,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太难了。因此我认为,如果要完全学蒙氏,就必须有个好的环境,要有蒙氏的环境才可以做到。换句话说,就是在完全蒙园里的孩子,跟普通园的孩子相处,一定有很多的摩擦。然而,现在更多的孩子都进的是普园,总不能让这些优秀的孩子活动的环境和范围受到局限吧!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完全依赖蒙氏,也许我这叫没有远见,但在我吸收的育儿理念下,我的孩子发展得也还不错,也有些蒙氏的思想,但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孩子的个性在里面。我的想法是,蒙氏的教育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部分,她更多的时间是和周围普通的人和环境在一起的,必须要适应的是自己目前的生活。

第三,本书的重点在自由。孙老师还讲到,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对孩子的零食。我不知道一般的家长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家的孩子是每次进超市只要一样,而且跟她说好,要是吃零食就不能同时玩别的,比如喂鸽子,划小船等。她一般答应了就是接受了。买到的零食都是当时可以吃完的。如果有客人送来了,很多的话,我们都是放在食品柜里,等她想吃的时候,给她自己选,但仍然一次只能选一样。孙老师的意见是,零食最好不限制她,放在她能够得到的地方,想吃的时候自己去拿,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对她将来的独立性和完成自己理想的实践性很有好处。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我觉得,孩子在吃的方面的自制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大人的正确引导(注意是引导,不是强迫),完全的自由实际上是放纵,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的。

第四,我觉得,任何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家长去分析和挑选,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很多的育儿观念都是矛盾的。有的说,当孩子很专注一个画面或图片的时候,最好不要打扰他,让他自己学会去观察或思考,但有的又说,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画面或图片的时候,要趁机教他画面上的东西,培养他从小看图说话的能力,以及发现新事物,想像的能力,不能错过了他学习的好时机。在我看来,两种说法都对。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所以,目前我的做法是,当孩子在看儿歌或者dvd的时候,我一般不打扰她,但在看图片的时候,如果她愿意,我会告诉她图片上的内容,以及颜色啊,东西啊什么的。可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现在我在看的书是《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很实用,用书里的方法对孩子,我感觉,自己的脾气少了,孩子开心了,也慢慢能理解大人了。至少处理问题里,有效了。等这本书完成了,就应该又有一些想法了吧!

另外还有一本书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还没有开始看。看完了再来写心得。

《自由》读后感篇6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比对孩子人格发展更为关注,那么如何能让儿童的智力达到良好的发展呢?孙瑞雪老师在这一章告诉我们: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感觉训练为什么占有这么大的比重呢?儿童虽然有潜在的精神发展的能力,有自发的生命发展的需求,但他对世界依然是一无所知。这种巨大的心智潜能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发展,也就是需要在外界寻找一个配对的'事物。开发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在儿童时期不断进行感觉训练,重复的次数达到某种数量时,儿童就产生了概念。比如色彩的学习,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色板告诉孩子红色是哪一个。有了“颜色的抽象”,他会发现灯笼是红色的,夕阳是红色的,顺着这个规律发展,他知道了红色以后就会认识其他的颜色。这个认识过程反反复复,可能要一周、一个月或是半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基本感觉训练方面,书中提到,感觉训练是由自我完成的。因为感觉必须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才会得出感念。这种自我教育需要成年人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隔离刺激物。比如我们在教孩子读“a”时,就在孩子面前放一个“a”,这时孩子就会去辨认这个文字。但如果把“o”和公鸡放在一起,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你问孩子卡片上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说“大公鸡”。有的老师或者家长可能会纠正他,此时孩子的体验方式就发生了改变,进而失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孙瑞雪老师说,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要能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亲爱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自由》读后感篇7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

《自由》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向往自由的作文6篇

爱自由的我作文6篇

渴望自由的作文模板8篇

自由的鸟作文优秀6篇

自由的我作文800字6篇

自由的鸟作文推荐6篇

自由的鸟作文优质8篇

爱自由的我作文优秀5篇

爱自由的我作文推荐8篇

自由呼吸教育心得体会6篇

《自由》读后感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