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对书籍内涵的深入思考和表达,优秀的读后感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出人性的善恶辩证关系,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们》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的读后感篇1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得到了人生第一个学号,25号。而她,我的同桌,是24号。爱屋及乌的,24号成了我心目中,美丽动人,典雅端庄的代名词。全然不顾在粤语发音里面,“24”和“易死”的发音及其相似。真的,我从来没这样想过。真正美好的事物,是不会让人有其他歪念的,要是有,证明还不够美好。在一个偶尔挂着鼻涕的邋遢少年面前,她是足够美好的,一颦一笑都如大家闺秀一般。
班主任分配座位的情景,我至今无法忘怀。老师说,男生要和女生坐一起。
“不要,怎么可以”怨声载道,人声鼎沸。我也狐假虎威的顺势加入抱怨的阵营,心里却在无限的期待。不得不说,我当时的心情,就像班主任在给我分配老婆一样。
在老师的指挥下,她缓缓的走到我旁边座位。有点害羞的用手顺一下粉红色的套裙,轻盈的`坐在座位上。仿佛咯吱作响的椅子被她封印了嘴巴,安静的默不作声。窗帘在夏风的吹拂下有规律的摇曳,如浪花拍岸。奶黄色的阳光淘气的时而显现,时而在帘布后躲藏。她的脸庞虽已被时光所模糊,但那一刻的心跳,却依旧让今天的我与之共振,仿佛那份感动,一直没有离开。
在图书馆靠窗边的角落,在原木色的书桌上,轻轻的合上《最好的我们》。望着米黄色窗帘外的世界。蝉鸣的盛夏午后,是回忆心跳的最好的时光。
我没有锋利的性格,在恋爱中急于将自己剖开给另一半看。我和耿耿一样,情愫暗生水到渠成的爱情是我最向往的。那种如蜜般一点一点的酝酿,直到我们内心各自甜蜜的湖泊冲破堤坝的隔阂,汇成甜蜜的大海。
洛枳爱盛淮南,谁也不知道。盛淮南爱洛枳,全世界都知道。从暗恋到修成正果,是最刻骨的爱的经历。羡慕洛枳和盛淮南能有这样的经历。我没有经历,但我可以缅怀。我在她最美的岁月里,与她成为同桌。我们之间的世界如同深海与高峰,遥不可及,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却如双子星,休戚与共。值日打扫,收发功课,只要是我们一起完成的任务,我都不觉得辛苦。
每个人的回忆里都会有求之而不得的故事,所以回忆才会美好,所以我们才会珍惜在最美好的时候的我们。
《我们》的读后感篇2
看完《我们爱科学》,我合上书,不禁感叹:科学真是丰富多彩、奇妙无比哇!
看看,看看,这出类拔萃的中国人——是谁呢?其实,是在飞船中的,航天员!要那两个字来概括——折磨。这“电动转椅”,这“电动秋千”,这“魔鬼床”,这“爬高山”,这……哎呀,好了不说了,说着我脑袋就晕。哇,航天员居然要受多“苦”我咂了咂舌,长大后一定不当航天员!
哇哇哇哇!好可爱、漂亮、美丽的狗狗呀!对了,“狗狗凭啥认出你“也是算科学吗?……好吧,我认输,也是科学。看看啊,不是凭长相,凭气味,凭声音,对啊!
科学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但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发明接踵而来,但是这么先进的科学会不会对人类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克隆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个细菌可以很快复制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用遗传基因——dna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
克隆技术面世后,各国zf下令禁止克隆人。原因很简单,一旦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出现在世界上,这个世界的伦理道德还要不要?更可怕的是,若有人克隆了一千个犯罪分子,那我们全世界人民还要不要活下去?现有的zf显然无法平静接受这些突如其来的'恐怖,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禁止。
与此相似的是,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也处处受到限制。万一发明了半人半兽,甚至半人半植物的东西,那该怎么办?我们最怕的无非是人类自身的异化,它破坏了我们的信仰和人性的尊严,使我们对生命的敬畏荡然无存。那可怎么办?
其余的威胁就不用提了:环境恶化、核武器、网络犯罪……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都是有科学一手造成的。现代科学简直变成了一头魔兽,时时露出他阴森森的爪子,肆无忌惮的威胁人类……
生活中,我经常与同学谈话。我们互相交换有关科学的内容,自从看了《我们爱科学》之后,就有更多有关科学的话题想与同学分享。课间的时候,我拿出《我们爱科学》看看,就不会觉得无聊。
?我们爱科学》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还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乐!
《我们》的读后感篇3
近日,工作不忙,于是拿起才到的《我们仨》看了起来。
这书不厚,不算附录,共165页。封面是浅褐色的格纹纸,书名是深褐色的字体,一眼看去,内心顿时平静了许多。
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被其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位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变迁的奇女子,却在晚年受到重创,接连失去爱女和丈夫。但杨绛老人强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并在92岁高龄时提笔完成女儿未写完的作品《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梦引发,虚实结合,写了女儿和丈夫相继生病离世,第三部分是作者回忆三人相处的生活点滴,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是对亲人满满的怀念,又透出淡淡的哀伤。看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的快结尾处,眼泪没有断过,想尽力忍住,还是从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钱瑗全身病痛,我哀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缠绵病榻,我更伤强打精神,奔波于两人之间的杨绛,心中苦楚无处说!
第三部分钱氏夫妇出国留学,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开始,出门散步探险,博览图书馆的藏书,尝试做中国美食。女儿的出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战火四起之际,毅然回国,那时的生活虽苦,却有继续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活变动的2位老人,不离不弃坚守彼此。钱钟书和杨绛是众多恩爱夫妻的典范,杨绛的一句“不要紧”就让慌乱的他安心不已。就这样,你需要时,我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老去,我陪你双鬓染霜。你走后,我完成你未了的心愿,相濡以沫,平淡相守是他们的真实的写照。
杨绛,优雅的老去,饱经风霜的你在2016年与世长辞,终于去见你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了。
我猜在生命的最后那刻,她嘴角或许含笑,心想着“我们仨,又在一起了,真好。”
《我们》的读后感篇4
读了《我们班的狗仔队》,我发现了,流言像把刀子,刺痛着人们的内心。而那些随便散播留言的人,令人厌恶,也渐渐令人疏远。
书的大体资料是:六(5)班的`秦大博,杜子腾和钱青毛,居然组成了狗仔三人组,以专门刺探和编造同学们的绯闻为乐子。甚至连教师也不放过。一时间绯闻和谣言满天飞,大家的态度很复杂,即表示生气,同时又忍不住好奇。可是最终的事实却让人哭笑不得,而三个狗仔队也意识到自我对别人的伤害,他们决定新成立一个组织—航天三人组。
这和我们班很像,可是我们班的狗仔要多得多得多。基本全班都是狗仔。为此大家苦恼不堪,同学之间的往来也发生了变化,变得细心翼翼,大家都过上了“明星一样的生活”,为什么?当然是绯闻满天飞吗!虽然绯闻满天飞,可是教师一向不明白。因为与郭教师明白了。非骂死我们不可!我们班有好多绯闻男女。
我们班的人对这事特敏感,就因为一点事,就传啊传,如果大人们明白,肯定会把我们当外星人一样看待,从四年级开始我们班的绯闻不下50条,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
也难怪,此刻的青少年都早熟。传一传这个也很正常。可是这些流言让别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大家想一想,如果流言使你失去了友谊,那岂不太得不偿失了吗?所以,我劝奉大家,不要再用这些流言蜚语让你的朋友离开你,不要让你的友谊褪了色。读了《我们班的狗仔队》,确实让人深思啊!
《我们》的读后感篇5
说来令人汗颜,我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还是在2016年5月25日,微信公众号里一篇名为“世间最好的爱情就是我叫杨绛你叫钱钟书”的文章里。很遗憾,那一天,却是先生去世的日子。钟书先生的《围城》我是看过的,却不知道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亦是一位女先生。依照《辞海》“先生”意为“年纪长,有学问的人”,而近代和当代则将德高望重,有突出贡献的女士尊称为女先生。杨绛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先生之一。
从此,便对先生肃然起敬,于是,便知道了有一本先生的书,叫《我们仨》,书早在2003年先生92岁高龄时就出版了,而我却是在十五年后才有幸读到的。书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得来的。在整理办公室的储物间时掉出来一本书,我捡起来一看竟是先生的《我们仨》,还是九成新,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于是,便如获至宝般私藏了起来,闲暇之余便捧在手里看。
如果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东坡先生对爱妻的一种久而弥笃的思念,那么《我们仨》就是先生在所有思念都浸透后,生活的全部意义都浓缩成了一个点,再无其他,然后生命到了尽头。
明明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小场景,很欢快的小片段,我读来却是透骨的悲凉。一种与亲人失散后,再也寻不见的无可奈何,一种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悲凉。
书中的第一、第二部先生都是在写自己的一个万里长梦。一场醒不了的梦。梦境历历如真,在梦里他们仨失散了。在先生朴实而细腻的文字里无一不流露出她对她的钟书和阿圆的不舍,那种朦胧的,彷徨的,无奈的告别让我不禁泪流满面。真希望这个冗长而又揪心的梦真的就只是先生的一场梦,梦醒后依旧是相聚相守在一起的他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于是,我在先生看似轻松乐观的叙述下,一路看来。看到了原来才高八斗的大作家钟书先生也有“笨手拙脚”的一面,比如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板,磕掉大半个门牙,他会在先生生产住院时,每天灰不溜秋地跑到医院去说“今天我又做了坏事了”问什么事,无非是墨水染了桌布啦,台灯砸了,门球弄坏啦……
他也会在55岁的时候,第一次学会划火柴,只是为妻子做早饭。在一家三口动迁多次,饱受战乱之苦的艰难岁月里,先生更是从容应对,让艰辛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温情与单纯的快乐。钟书先生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两位先生更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想想就令人动容。从他们的生活中我看到了,真正的爱情不仅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应该有“心如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坚守。
先生眼里,人在一起,有书可读,有朋友相帮,那便极好。在佩服先生的豁达与从容之余,不禁在想,先生的风骨、风度究竟是从何而来呢?细细读书之后才发现,他们仨都是极爱读书的,从清华到牛津到巴黎,再到后来对阿圆的教育与成长,他们除了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并将读书看做是一种享受。在书后面的附录里,钱媛为父亲画的像,多半也是钟书先生捧着书本的形象,画的尤为传神。并且,在最后的日子里,先生深居简出隐于北京,仍然与书为伴,笔耕不辍,成为中国作家榜上年龄最大的一位。
三毛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有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我想,一定是先生读过的书都融进了她的骨血,才让她不争不慌,豁达从容的在岁月中优雅的老去。
我是个不善言谈之人,喜欢与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为此爱人总埋怨我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心里总有几分忐忑,直到看到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人同样也遭人非议”并且常常以此自解,心中便坦然不少。
在工作忙绿之余,尤其在心神不宁或彷徨无措的时候,我亦喜欢看书,周刊、月报、小说、散文、唐诗宋词统统喜欢,但往往去书店捧着书本看的时候少,用手机读书的时候多,因为方便。
张爱玲的文字凉薄,总有一针见血,洞悉人心的力量;安意如的文字细腻,清新,总能用现代人的观念诠释古典;白落梅的文字唯美,安静无争,有安静人心的力量;三毛的文字一如本人,深情、潇洒不羁……
唐诗宋词自不必说,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穿越千年时光隧道,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含蓄之美;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之美;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端思雨细如愁”的纤柔之美;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哀婉之美;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之美,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之美;亦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洒脱之美,这些美丽都是永恒的,就像那一轮照了千年的明月一样,穿越时空,亘古不变,在千年后的今天依旧生动,读来朗朗上口。
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劳累,读书已经成了一种奢侈,然而,别只顾着低头赶路,偶尔要让脚步慢下来,要知道那些看似无用却美好的事物,总有一天会成为你内在气质的外化,是你面对生活的底气和勇气。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我们》的读后感篇6
暑假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我们永远不分开》。主人公苏婷宝,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舅舅做生意失败,把外婆“老姜茶”的房子给弄没了,老姜茶只好当起了寄宿生。因为小姨要去深圳工作,所以寄宿到她家。
在学校的苏婷宝被冤枉极了,先是好心给金思佳吃巧克力豆,结果被记过、写检讨,好不容易写完,妈妈又不肯签字,泄气的她发疯了,老师只能让她休学。之后外婆跟着“通讯录先生”去了“快乐老家”,婷宝也跟着去了。
到了那儿,婷宝很轻松,还遇到了许多好玩儿的事!比如嗑瓜子的小黑狗、会做各种美食的七厘伯伯、配音超棒的`家吼爷爷等等。还有,在“快乐老家”老姜茶教会了苏婷宝“秘密与真相赛跑,真相总会取得胜利!”并鼓励她把秘密说出来。老师到家里家访,妈妈请老姜茶装得了“老年痴呆症”,老姜茶答应了,谁都没想到,婷宝在老师面前,把真相说了出来,老师好像一时接受不了,逃跑了,妈妈很气愤,觉得让婷宝再上学很难了,没想到外婆说的很对,真相赢了,开学,姜茶语录广泛流传,老姜茶也成了她们班里人气超高的女生了。
当苏婷宝再次来到“快乐老家”家吼爷爷不幸中风了,之后就去世了。这时苏婷宝才明白,原来每个人都要说再见。
读完,我已经泪声俱下了,之后我一定会永远珍惜所有爱我的人!永远!
《我们》的读后感篇7
时间不会是记忆风化,回忆讲述了一个青春的寓言。用心录下曾经属于我们的一份青涩,不让时光将它尘封。
转山转水,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执手轻轻拨动内心的那一丝柔软,任往事微漾。想起,曾经的我们,有欢乐也有争吵,有亲密也有疏离。只能说,再低调的故事也会有倔强,再卑微的青春也曾有张扬。当千百个轮回以后,滤下的只剩彼此的遥望。就像一组永远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尽管近在咫尺,却有着一道不能跨越的鸿沟。那时,我们将思念彼此相依那一刻的美好。
曾经,我们四人形影不离,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阻挡不了我们嬉笑的脚步。吃饭时,我们总喜欢推出一个人去帮着大家买饭,而集会时,我们又总是你等我我等你的拖延着时间。虽然单调,却有着另类的平凡之美,至少,我们享受其中。
都说:每一块青春的丰碑都镌刻了一生成长的脚印,每一撮成长的泥土都掩盖了一段悲伤的泪痕。有时,我们会因一句恣意的玩笑而翻脸;有时,我们会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生气;有时,我们会因一个长久的等待而烦闷,甚至在时间的积淀下,我们也会有莫名的远离。毕竟,我们来自不同的班级,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私密的事情。于是,我们变得不再默契,又似乎是刻意的回避。可终究,在这一段奔跑的路上,我们有了分歧。
也许,我们依旧埋怨,可我们却骗不了自己的心,是那偶然间的一次擦肩而过,还是睡梦中那真挚的眼神,亦或是偶尔听到对方名字那一刻的触动?但结果是我们都相约选择了释然。再次见面时,一切又都回到了最初,仿佛初见时的那个夏日。
阴霾散尽,可这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终,我们还是踏上了不同的道路,走向了不一样的远方。我们笑称:时间的飞逝会让我们忘却。但多少年后,站在窗口,眺望远方,任思绪随心游离,放映在眼前的还是那段青葱的岁月。当梦惊醒,留下的眼泪告诉我们,原来是如此的思念,又是那样的不舍。
曾经,想问:如何才能不再思念?又该用什么来填充那一段回忆?可现在明白,正因为重要所以我们的心才无法将它一一略去。或许我们回不去曾经,但是逝去的流年,早已烙刻在心底。“天空没有鸟儿飞翔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有人说: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但在青春面前,真理也变成了谬误。即使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分散在世界各地,我们的手中依旧紧握着这一段幸福的回忆。这,便是青春。
《我们》的读后感篇8
在我的心里,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自从看了高尔基的《童年》,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从高尔基四岁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外祖父家生活写起,到外祖父让十一岁的他“去人间谋生”结束,再现了他艰辛、坎坷的童年生活。
高尔基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就死了。他的外祖父开着一家小染坊,生活还算富裕。过了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除了善良的外祖母每天照顾他,给他讲故事之外,没人喜欢他。
和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就更加甜蜜、温馨了。我的家里有疼我的妈妈,爱我的爸爸。虽然有时候我的家里也会有一些小风波,但和高尔基相比,它们仿佛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小插曲。我的家人经常带我去游玩、摘苹果。和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无比快乐,万分幸福。无论我想看什么书,爸爸妈妈都会帮我买回来,他们还常常带我去书店,让我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爸爸妈妈还陪我阅读各类书籍。每天清晨,我可以背着书包去学校读书,那里有无私奉献的老师、团结友爱的同学们。下课后,同学们开心玩耍,一点不拘束,好像一家人进行快乐的游戏。上课了,老师们教授我们知识。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我们不用担心高尔基童年里的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重演。生活得多么无忧无虑啊!
而高尔基呢,穿着母亲的破旧皮鞋,外祖母的棉袄改制的黄衬衫和旧大衣,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黄方块”。他渴望读书,但没人给他买,他只好拿了母亲的一元钱去买书。母亲发现了,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同学们知道了这件事,又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小偷”。
童年时期的高尔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艰难成长着。但他没有丧失信心和勇气,依然坚持不懈,笔耕不辍,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作家。和高尔基相比,我是多么幸运啊。我不但要和高尔基比童年,还要和他比学习。先把课内知识学好,再学习课外知识,丰富我的生活。长大后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我们》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