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是一种珍贵的学习资源,可以让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通过学习事迹,我们看到了坚持和努力的力量,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李兰娟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兰娟事迹篇1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李兰娟事迹篇2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李兰娟事迹篇3
2019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趁虚而入,在人的体内大肆繁殖,破坏。于是全中国上下的人民联合在一起,抵抗着这病毒。
在抗击病毒的无数人的举动,感动你和我,比如:钟南山、李兰娟……我今天就要介绍一下李兰娟。她今年73岁,是对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在读书时,因家境清寒,没钱供她上学,所以一度想辍学,但在善良的班主任的帮助下把高中读完,但她对医学的渴望是无尽的,于是她放弃了有着二十四元月薪的工作不做,去做了“赤脚医生”。后来,她靠着自己的好口碑和无私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而她也靠自己创造出了许多耀眼的佳绩,如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当武汉的病情恶化的越来越严重后,她依然是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去武汉。已经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已经忘了自己已过古稀了,依然冲在战场的最前面了。
除夕,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她却仅仅只吃了一盒饺子,就继续工作了。庆幸的是她们团队一共分离出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株,其中两棵还十分适合于研究疫苗。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的确如此,2003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爆发,56岁的李兰娟,作为卫生厅厅长,对浙江省“非典”防治应对十分给力。后来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可见李兰娟院士她在医学界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兰娟这位巾帼英雄,在人们选择逃离武汉时,她明知武汉情况的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逆行而上,因为在她的眼里只有那些病人。
在这场疫情抗击中,不止有钟南山,还有李兰娟,还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尊重且依赖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和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
李兰娟事迹篇4
她身上没有传奇,但她是我们健康最终的保护线。当武汉疫情爆发时,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知道,只要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科学家在,我们就不会害怕。
她,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作有《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李兰娟事迹篇5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squo;你好,我是李兰娟。squo;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squo;夏履桥squo;。”叶红说。
李兰娟事迹篇6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疫情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疫情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squo;拐点squo;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squo;拐点squo;”。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李兰娟事迹篇7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刷屏。
她说,"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偶像的真正含义!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少年强则国强,学校和家长也要有导向地孩子,和平年代大多数人都无恙,明星什么的家喻户晓,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冲在前面的永远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这些做出过扎扎实实贡献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在这次疫情中,已经74岁的李兰娟院士,带领自己团队,赶赴武汉,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
李兰娟带领团队,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类药物能够抑制病毒。虽说只是试验数据,对于病毒抑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兰娟院士和钟南山院士,都在自己的领域,为此次疫情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基辛格说过,“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士、白衣英雄们,不就是国家最勇敢的人吗?
我们这些普通人,一直被这些最勇敢的人保护着。无论是当代,还是近代,都是如此。
01
李兰娟院士说,希望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人生观、价值观,明白偶像的含义,适当追星,而且要追正确的星。
确实,在和平和安宁时,我们对于娱乐圈人物太过于关注,而忽略了那些默默作贡献的英雄们。
明星八卦,平时的我们可能非常了解熟悉。娱乐圈的明星,片酬动辄上千万。而我们的警察、消防员、科研人员,每个月的工资却没有他们的百分之一。
和平安宁年代,我们偏重于娱乐,娱乐圈明星八卦家喻户晓。但到了关键时期,站出来的,还是平时那些默默做贡献的无名英雄们。
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等等,有的冒着极大危险,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新闻里的最新消息,全国被感染的医务人员,达到1716名,占到全国确诊病例的3.8%。而其中,有6人为疫情而牺牲,他们是英雄,我们永不能够忘记!
02
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国家卫健委在通报疫情情况时,用了这样的字眼:
全国1716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疫情,6人不幸死亡。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每增加一个数字,就代表着感染的人数,增加了一个。
相关部门在通报疫情时,用了“死亡”这两个字。
我们普通人,平时形容时,都要避免用到这两个字,我们形容时,会用比较委婉的字眼,如“过世”、“走了”、“牺牲”等。
他们是英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凋零。
他们在为国家做贡献,他们是英雄,他们是为国家而牺牲。难道可以用“死亡”这两个字简简单单来形容吗?
数字的背后,可都是生命啊!
03
和平年代,我们很少去关注英雄。但在关键时期,却是他们站出来,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保护着他们背后的人民群众。
少年强,则国强。
学校和家长们,需要他们正确的观念,追正确的偶像。
关键时期,站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他们扎扎实实地做着贡献!他们,才是中国脊梁!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致敬中国英雄们!感谢您们,保护着后面的人民群众!
李兰娟事迹篇8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工作日志
1月18日,李兰娟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
1月20日上午,李兰娟与钟南山一起参加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1月22日,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
2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带领团队抵达武汉,此后她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李兰娟事迹8篇相关文章:
★ 楼长个人事迹8篇
★ 最美事迹优质8篇
★ 人物事迹8篇
★ 感动中国事迹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