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能够将阅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感和思想,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理想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理想的读后感篇1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教育是需要理想和信念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就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教育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而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理想。所以我一直初浅的认为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原原本本的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掌握,这就是一名教师所有的职责。我们的前辈或许只要做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了。然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读了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我才清醒的认识到新时期下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出色的。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它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是啊!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朱教授心中的理想教师其实就是对现代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其中他谈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有人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的确,一个人所取得的最佳成绩一般是不会超过他理想中的最高层次。如果汗水可以积攒,我们的黄河将会更长,如果信念可以堆积,我们将树起另一座泰山。我想,只要有信念,有汗水,我的教育之梦将会变得五彩缤纷。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我衷心的祝愿我们的老师一生幸福,去享受“教师人生”的快乐,去追寻心中的教育之梦。而我也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用实际行动,用我毕生的精力,用我的爱心,从事于我的教育事业,在这片芳草地上播下春的种子,让学生收获属于自己的奶酪,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将会学到更多的更有用的东西。
理想的读后感篇2
在没有踏上教师工作之前,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单一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活动。在踏上教师岗近一年的今天,我深刻领会到“教育”活动的不简单。
做一名老师简单,但是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却并不简单。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老师看来简单的数学模型,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用多种方式去辅助他们理解。你的方式是否多样?你的方式是否有效?这个就需要我们去下功夫了。
数学是一门很需要思维逻辑的学科,你稍有注意力不集中,你可能就跟不上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所以需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如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呢?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加入你的课堂探讨当中呢?在读完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后我深有感触。
浅谈德育,从古至今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先成人后成才的说法。对于“”先成人”,我的理解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
德育,看似简单的二字,但其所蕴含的含义却是广泛的。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品行,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品德的含义,感悟道德的境界。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因此我们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体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境界。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永新老师指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我非常赞成这种观点,优秀文化是人类积累了上千年的成果,把自己沐浴在优秀文化的海洋里,这是我们应该感到享受的海洋,这是我们提升自己品德的最便捷的途径。
浅谈智育智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智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的观点是传授知识,认为传授知识就是智力教育的全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是典型的“唯知识论”、“唯分数论”。当然也不是说把“知识教育”否认了,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等的全面发展。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唯知识论,唯分数论”呢?我认为是由我国的教育国情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近几年应试教育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需进一步努力。应试教育虽然提高了学生们的应试能力,但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精神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老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出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点,是典型的“教师为中心”,学生把教师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新教育主张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应该是共同探讨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平等交流。教师应该更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不能跟割韭菜一样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需要我们老师做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书”是学生们感受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学生可以学习伟人们的高尚品德,领悟道德的力量;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强调他们对道德的体验与感悟,最终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在这里我主要从“德育”和“智育”两方面谈了我的一些感触和收获。我认为多读读像朱永新老师这样的大师的优秀作品,我们现在巨人的肩膀上,定会成长的更快。从而不断增进和完善自己教学经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书”,是一项很好的学习活动,可以汲取伟人们的经验,帮助你更快更好的成长。然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读书”变成了一种奢侈,取而代之的是“读手机”。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做好“读书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建立“书香校园”,进而到“书香社会”,这可能是一段比较长的路。但是我们要相信路是走出来的,你的坚持终将收获美好。
理想的读后感篇3
学习,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学习,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大事,这样的学习是我们职业(专业)成长说不可缺少的。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伴随着不断的困惑和疑虑。这些困惑和疑虑,有些事我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可以解决的,有些则是我们不能解决的,甚至我们的同事、前辈也不能解决。那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只有一个途径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从经典的教育论著中汲取营养,以这些营养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进而解决我们职业生涯中的困惑和疑虑。
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理论专著:《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内容丰富,知识全面,是朱永新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许多见解都是针对现实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的,以及发达国家有关教育的具体的政策和做法,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但是这本书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我感觉总的来说作用不大,尤其是不能解决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书中提到的只是一些教育的理想,理想是脱离现实的,有些甚至和现实是背离的,所以对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遇到的困惑的解决时没有多大的作用的。在这里我不是说我做到了我心中理想的教师的要求,只是我感觉作为教育来说,他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是每个教师自身能决定的,这要取决于整个中国大的教育环境。中国现在高考制度不变,教师,尤其是高中的任课教师,就只能踏踏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用简单的学习挤占学生的时间,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挤占学生的玩耍时间,让学生在宿舍、教室和餐厅三点一线之间奔忙,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分,为了考试中学生的分数能高一点,在学生的生命力除了分,其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该想,但是正是这些分,给学生造成了多大压力,每次考试后,看着那些成绩下降的学生,他们苦闷,他们情绪低落,甚至痛苦失声,我能做的是什么嫩,只能好意安慰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的心情好受一些,缓解一下他们的压力。但是安慰之后,一转身,我就又开始给他们压力,上课提问他们,不会了抄写10遍,我会继续给他们发卷子,催他们及时交作业。不光是我,每个老师都是这样在做,谁也不会心慈手软的,看看我们祖国的花朵吧,一个个十七八岁的生命,本应该是活泼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个变得老气十足,小老头(太婆)似的,我看着他们的样子,一阵阵心痛,但是我没有办法,心痛得只想丢下手中的粉笔,心痛得甚至不想干教师,但是我知道,即使我离开讲台,还会有人补上,别人可能比我做得更过火。所以,我还是不能走,我要留下来,我要想办法,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学得快乐点,让他们的成长不只伴随着压力,不只伴随着永远也舍弃不掉的分数。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因为分数下降带来的痛苦,我愿和他们一起承受。只要我的存在,能让他们的痛苦减轻一点,能让他们成长得相对快乐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应该让那些制定教育政策的人看,应该让他们多看,以尽快改革当前的这吃人的教育体制,解放我们的孩子,解放我们每一个教师,让我们都从考试分数的梦魇中走出来,去迎接教育生活的春天,我们都能看着孩子们想快乐的小鸟,飞翔在洁净的蓝天白云之下,飞翔在春花烂漫中,飞翔在快乐的学生生涯。
理想的读后感篇4
读了《胸怀彩色理想》一书,我感触良多。故事里的他生活在农村,家里没钱供他上大学,但有着音乐天赋的他对音乐情有独钟。有一天,他去北京考试,老师见这个孩子有着独特的音乐天赋,便破格收了他。而当时他只是一个文盲。
后来,他又冒险去了美国,家里不能支持他,他就在街头拉小提琴赚学费,当是,他认识了一个黑人。过了一段时间,他赚够了钱,和黑人告别了。在大学里,他把全部的'精力全投入到琴艺中。多年后,他见到了昔日的老友--黑人,仍然在那里赚钱。而他却成了一位国际知名的音乐家。他就是谭盾。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谭盾居然这样的去面对,去克服重重困难。她家里没钱,就自己打工赚钱;她当是大字不识,她自己挣钱上大学。这么多的困难在她眼里好像只是小意思。他竟然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变成国际知名的音乐大师。
这实在令人敬佩。敬佩之余,我们不得不仔细想想,为什么他能从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变成了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呢?那是因为他的心中一直有着迈向梦想的天空,他在不断地向心中的梦想去努力去奋斗。更是因为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使他有了这样的成就。1997年谭盾他被《纽约时报》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呢!
我们也要想谭盾一样,心中有着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去努力!使梦想成为现实。
理想的读后感篇5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的读后感篇6
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到的“要理想,不要空想”这个观点深有感触。理想是一种对未来和美好前景的向往与憧憬,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点缀,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理想的历程。但是,理想不是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空想。
理想,是一种有计划性行动的一种思想观念。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主观臆想。有的人小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但他们仅仅把这些想法放在心里,存在头脑中,却不去努力实现这种“抱负”,那么,原初的理想就会变成空想。半途而废的人,即使有理想,但理想不固定,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不只是想想,而是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的人突发奇想地产生了一个美妙的想法,却能不断地为之努力,甚至永不放弃,那么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最需要理想的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感到幸福,在非洲,还有多少难民忍受着饥饿,在中东,还有多少人在饱受战火的煎熬。
努力吧,我的伙伴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吧!
理想的读后感篇7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自己是否能看懂。为时两个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国》,很久没有花这么长时间看一本书了,但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丰富了我对正义的认知。在看此书时,我对正义的理解就是正义,无正义本身和正义的表象(暂且称为表象)之分,我们追求正义,究竟就正义本身,还是由正义所带来的荣誉、地位、权力?论及正义也仅仅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联系,但《理想国》所提及的则包含更多的内容,不仅是法和道德,还涉及了智慧、节制、爱,给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义不单是恪守法律、公正审判;不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有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对本性恶的有效节制、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爱的等等。
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守卫者们都是正义的化身。苏格拉底说,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较守卫者的幸福与否及其程度。构建一个全体幸福的国家,必须要某些公民出让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利益。当然,守卫者也是靠公民来供养的,社会也是有回馈于他们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去评价这些守卫者,去尊敬他们,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评判别人。
此外,这本书是立足于理性的,这对于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帮助。让我在看书过程中,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的优先运用理性思维去判断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维去感知事物的价值。
此次阅读仅有这些粗浅的理解也略感疲劳,希望下一次阅读时能给我全新的感悟。
理想的读后感篇8
?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本书讲述了柏拉图对国家的构建、治理和正义。这本书代表古希腊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对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社会。
其实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上学的时候总会听到关于乌托邦空中楼阁、柏拉图式恋爱等等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侧面的评论。国家层面的理论,年纪太轻体的我始终无更深的理解,所以分享使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当然我也是以这个为切入点的,很多人都以为柏拉图式恋爱是精神上的恋爱,并无男女之情的爱情。
而我读完这个部分的时候我觉得柏拉图式恋爱是,相爱的两个人思想精神层面高度同步,爱侣之间最害怕的应该是同床异梦,相互猜忌,表里不一,口口说爱你的并不一定是真的爱你,但是从来没有对你表示爱意的,从不关心你的人肯定是不会珍惜你的人。
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都人欲望都很强,我读完后更向往着这样的恋爱观,“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挣钱养家”,这话听着没有毛病,可是最后能实现的有几个人?
想要对方挣钱养家,自己貌美如花,但彼此之间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恋爱和婚姻也不长久呀,所以柏拉图式恋爱应该是两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理解,彼此相互支撑对方并肩而行,舒婷说:"我爱你,也爱你脚下的土地。"的那种境界。
回到最原始的追爱,大家追求的仅仅是一份真挚的感情,没有外部附加条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是有些时候在追求的过程中,他或她并没有达到彼此心目中向往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仅此而已。
所以耐心等待,会在对时间里相遇对的人,皆大欢喜,遇到属于你的柏拉图式恋爱。
理想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我的理想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