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人们对书上理论的领会,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后出师表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后出师表读后感篇1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后出师表读后感篇2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后出师表读后感篇3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后出师表读后感篇4
千年的古风未老,氤氲出一双睿智的眼,诉说着他的情,他的志……
——题记
江山如画,左右了古今多少豪杰。犹记天下三分,他一双锐利的眼,洞悉了一切。自信如他,一抹英气由眉间漾开,指点着天下江山……
卧一间草庐,品一杯清茗,躲避乱世,抑或是在苍茫人海中等待知遇知己。依稀望见刘皇叔时,他那平淡如水的眸子,霎时似若有了星光点点,直觉告诉他,这便是一生都要追随的人。面对皇叔的真挚、虔诚,不免心生一丝犹怜,一缕感动,一份坚定,羽扇轻摇,淹尽了眸中的百感交集。他的瞳仁,像碧蓝的湖水般,深邃而平静,令人永远捉摸不透;最终的坚定,恰似阳光洒满了湖波点点,从此,三顾频烦天下计。
卧龙先生,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感念三顾之诚,你无悔,无悔走出这个田园。
江畔,雾弥漫。江水间,徘徊着战鼓的铿锵。江岸上,灯火通明,万箭齐发。他着一身青衫,执一把羽扇,持一杯美酒,言笑晏晏间,早已借的数十万箭,那响彻天寰的“谢将年箭”,荡漾了对手多少的自信与倨傲!黑夜,浓雾,他的眸子,似璀璨的星,虽然无奇,却装点了天空,无尽的英明与智慧,尽敛其间。
孔明先生,你的眼睛告诉我,你的志向,你要成就一番伟业。
弹一曲古筝,饮一壶浊酒,慵散地坐子危城之间,谈笑风生中,眼望面前十分雄兵,眸中,仍旧是平淡如水,波澜不惊,更添了几分自信,几分得意。嘴角略微勾起的一条孤痕,此时恰恰幻化作一把无形的利剑,将对手的来势汹汹,刺得体无完肤,任再多十万精兵,也不能震动这座空城半分。有谁曾望见那平静如湖水的眸中。多了一份释然,一份从容,恰似一颗小石子打入水中,漾起阵阵绿的涟漪。
诸葛丞相,你的眼睛告诉我,你的无奈,你无奈七年北伐,终不能踏入中原半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双睫微垂,神色黯淡,清泪潸然而下,浸染了满卷斑驳。此时,他的双眸中,万分纠结:先主的崩,天下的鼎立,臣子的无奈,出师与否的进退两难,令人顿生万般感触。想起先主的恩惠,他的双眸顿时放出了光芒,坚定,再坚定,一颗炽热的心,挥动三军,为攮除奸凶,兴复汉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在风餐夜宿的红军途中,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遥望蜀川大地,眼中是期盼,还是惆怅,最终都付之于一声心酸的叹息。
有谁曾见七擒七纵的欣赏与渴望?
有谁曾见挥泪斩马谡的无奈与恼恨?
有谁曾见六出祁山的睿智与叹息?
秋风吹打着梧桐,亮如明昼的营帐中,他的双眸依旧不减少年时的英智,自知大势已去,那双眸竟没有丝毫的痛苦与生死的忧伤,在一生的最后一刻,他有哪一分打算是为了自己?朝思暮想,殚精竭虑的是刘阿斗的江山,是纸醉金迷,笙歌燕舞的刘阿斗啊!抑或是,先主的知遇之恩,点燃了他一生迈往终点的明灯。
这就是爱国主义的真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抬望眼,他的眸中依旧似湖水般平静,波澜不惊……
后出师表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后汉的皇帝刘禅的。学习他我感触颇深,也感受了许多。
刚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都有些不认识其中的字,因为生僻字生僻词太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最后全部能认识,并且能流利通顺地阅读下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了对这篇文章的细致学习。
刚开始是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觉便是诸葛亮那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因为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想着北伐,平定中原,从而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鲜丽的梦想,这才是他终生的志向。
他还有满怀感激地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在南阳那片地方种地,但是先帝他不计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顾茅庐请我出山,这样才使我有了建军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着刘备,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诚实善良,他们受点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诚实了吧!
其实诸葛亮他的考虑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仅考虑到了宫内的事情,而且就连宫外的事情,他越考虑的很恰当得当。他不仅考虑到宫内有许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虑到战场上也有许多立志要报效国家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羽扇纶巾,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的政治家风范!
细细品读此文,更能决出其中的味道。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蜀汉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
后出师表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