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不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与理解,读后感的真实情感能够打动人心,吸引更多人去体验书籍中的故事与情感,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好家风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好家风读后感篇1
我们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做一个彬彬有礼之人,是我们的准则。我家的传统美德是尊老爱幼。爸爸经常告诉我孟子的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给我讲“孔融让梨”、“子路尊老爱幼“、”黄香暖席”的故事,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经种下了尊老爱幼的种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摘菜、扫地、擦桌子等等;我还帮助妈妈收拾碗筷,铺床叠被,收拾房间……虽然都是些小事,但是我觉得奶奶和妈妈还是很高兴的,我也感觉自己长大了,我自己也很开心。
好的家风家训,对子孙有很大的帮助。像诸葛亮,他是浙江兰溪人,他的子孙里,没有一个人是做过坏事的,而且还帮助一些贫困山区、小镇渡过难关,这是在历史上很少出现的;郑义门被清朝开国皇帝封为“江南第一家”……这些名人,都是因为有好的家风,才会有辉煌的人生。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上街。外面有好多乞丐,我对他们产生了厌恶,看见他们就恶心。这时,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旁边,还向我乞讨。我心想:恶心死了,给他一毛钱吧。我便把钱投到他的碗中,不想搭理他,可他竟然死不要脸地还向我要钱,我气愤极了大声说:“滚开!”妈妈看见了说:“注意礼貌。”我想一个乞丐而已,可妈妈却把5块钱给了他,我大吃一惊。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干嘛给他,五块钱可以买一根梦龙耶。”妈妈和蔼对我说:“他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就是献出自己的爱心啊。孩子,记住啊,一定要有爱心和帮助他人的一颗心,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就是那金子般的那颗心。”这番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告诉我一定要有爱心,有一颗帮助他人的心。
?浙江好家风》这一本书,让我看了感触很深,好的家风,造就后人的良好习惯。
好家风读后感篇2
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说明了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
当我读到《读书亦如生活》、《读书唯高家风继》时,我读懂了“书香”亦是一种家风,让我不禁想到身边的家风实例。
小时候去姨奶奶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看到姨爷爷戴着老花镜或是看书,或是写字,那时候觉得姨爷爷好厉害,二十年代的人还识字,像我的奶奶、姨奶奶也只认识“大”、“小”等几个简单的字。长大一点才知道姨爷爷家的三个孩子都是教师,顿时觉得姨爷爷更厉害了,能出三个教师一定有秘诀。再往后,姨爷爷孙子辈的七个兄弟姐妹全都考上了大学,要知道九十年代的偏远农村大学生还是很少的,那些表哥表姐自然成为了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姨爷爷的秘诀定是传给了姑姑大爷们。现在,表哥表姐们有的成为政干部,有的在自己的行业成为翘楚,收入颇丰,姨爷爷的秘诀被发扬光大?
前些日子姨爷爷的十年祭上,困扰了我许久的谜团终于解开。原来秘诀就是姨爷爷家的家风——书香。据表哥表姐说,姨爷爷是村里的大队会计,喜欢读书、看报、写字,每年春节前还要写春联到集市卖,家里文化氛围浓厚,姑姑大爷们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欢读书。同样,表哥表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书香”的传承。
一代一代子女在长辈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积淀,我想,这就是家风,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不需要刻意,它是无形的优良传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星火相传。家风,虽短短两字,却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
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几千年来,正是凭借着这点滴传承,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久不衰,生生不息。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好家风读后感篇3
读《家风无小事》一书,书中介绍了几位领导人及伟人的家人、古代良好家风等内容,让我们从一个独特鲜明的视角,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家长、普通父亲的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使我深受感触,是每个家庭学习的榜样。
家风是人们感受最深、影响最大、最可信可学的一种文化传承,它以一种无言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内心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从良好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同时家风与风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于、于国、于家,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带头正好家风。把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必能滋养好的作风、政风与民风,促进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态环境。我们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对待自己的儿子毛岸英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工作上他都是让自己的儿子去最艰辛的地方,没有给他特权,大家问他为什么送儿子上前线,他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
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才做的出这样的壮举,那个父亲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呢?作为领袖的他在亲情与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他始终做好自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作出了表率。家风无小事,事事关大局,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去认真的处理每一件事情,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要付有责任感,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把事情做好。
良好的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我认为良好的家风形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份书香气,茶余饭后,多看看书,读读报,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三则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大家都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这一点也不错,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行为举止,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四则要创造和
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家合才能万事兴。
在卫计委里做应急工作,那是一个大的家庭,应急工作,无小事,我们要端正作风,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卫计委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应急灾情就是命令,我们要做好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援工作,让受害地区的百姓受损率达到最低,这既是我们的工作。所谓风正则民风淳。我们要在的领导下,把贯彻廉洁自律准则作为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抑制不良风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家规家风,乡规民约中的精华,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好家风读后感篇4
又到生日,妈妈送我的礼物是一套《中国好家风》全集。读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位智者向你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家风故事,当读到〝谦逊温和的李文靖公〞时,我懂得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善不是靠拳头或暴力来制止他人。而是用〝温和〞这剂良药。〝温和〞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善良的郭翻〞时,无论是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还是主动帮助陌生人,无不体现他的高尚。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她言传身教的`助人为乐让我学到很多。因为行善,我也很快乐。〝善良〞是一种家风。当读到〝唐太宗教子敬师〞时,他不仅恭敬自持,还教导子女待人恭敬,尊师敬师。在生活中,我偶尔会因为老师的惩罚觉得委屈和不公,但妈妈说:〝这都是〝爱〞,因为爱才有要求,有期待,真正爱你的人会因你的退步而焦虑,因你的进步而高兴,于是我渐渐释然,也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恭敬〞是一种家风。当读到〞宋太祖教女知俭朴〞时,赵匡胤身为大宋开国皇帝,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富贵之后不忘本,心系百姓,不失为一代明君。生活中,我们应学习这种节俭,不要大手大脚。〝节俭〞是一种家风。
当我读到这儿,我想到我的家风,从小妈妈就教导我要温和待人,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勤俭节约,她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好家风成就了中国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它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品格高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大家〞——国家奉献的人!
好家风读后感篇5
“家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家庭家文化的沉淀,是一代一代家族美德的传承。良好的家风是无言的,如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福泽子孙后代”——《阅读与家风》书中的这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阅读与家风可谓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于家于国都是无比重要的。
我的父母都非常喜欢阅读,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尤其是他们将所读所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再传输给我,能让我在做人处事上得以避免行差踏错,更好的引导我如何去克服生活中困难,如何去追寻和呵护自己的幸,让我能始终扮演好“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的角色,实乃此生幸事。
我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17岁便应征入伍,曾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为国家抛过头颅撒过热血。那时候老家门楣上有许多年都一直挂着“军属光荣”的牌匾,路过看见的人不免都对此心生敬意,我亦如此。从小视父亲为英雄的我,在这样的红色家庭慢慢长大。映像中父亲很喜欢看书,看得最多的书多数是关于“革命纪实”和“伟人传记”的,茶余饭后也喜欢说给我听,我于半懂不懂中慢慢能体会出父亲对和国家的热爱溢于言表,自然而然的也受到感染。我也跟着阅读这些书籍,慢慢的能插上几句嘴,遇到有不同的见解也能跟父亲辩论一番,这应该算是我们家家风的奠定阶段。父亲对我的基本要求就是“爱国”和“正直”,我也一直秉承这样的家风至今,现在也是这样我的孩子的。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淳,则社会风气正,的确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每个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就他,要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操和满身正气,我们的社会风气自然会更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女性则是家庭的核心,往往是儿童的第一个者,推动摇篮的手推动着全世界。如果说父亲将他的阅读习惯赠与了我,成为了丰富我人生阅历的第一桶金,那么母亲在我阅读上的指引则犹如涓涓细流,既发挥着母性的光辉,也侵润着我幼小的心灵,在我不同的成长时期将她看过的优秀作品一一推荐给我,指导我一步步走向成熟。我看的第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母亲推荐给我的,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震撼的,书中的主人翁保尔在前线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战士,在后方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饱览群书,有着崇高的精神信仰,正是他的阅读使他能够以顽强的意志力数度战胜死亡,重获新生,而他在生命的'尾声也一直坚持着文学创作,完成了他崇高的精神事业。现在每每遇到很大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保尔饱受磨难而从未放弃的一生,就会自我调整心态,更客观的正视眼前的困难,思索着如何去克服他,而不是自暴自弃。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是通过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推广才能达到的。
现在的社会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却也越来越碎片化,粗糙化,信息量大到让人难以辨别知识土壤的肥沃或贫瘠,加上手机社交娱乐的丰富化,玩手机的乐趣远胜于读书,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去读有深度有价值的好文,甚至“读书无用”的说法也甚嚣尘上,挑战着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不读书就没有信仰,而信仰的缺失就会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和价值观念扭曲,如果我们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都慢慢丧失阅读的习惯,这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很危险的。
在当今波橘云诡的国际关系中,中国正接受着强大的挑战,我们的国家极需要通过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民族更团结,社会更稳固,而把阅读习惯当成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利手段,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通过认知、宣传、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世界经典作品,以家庭为单位,以父母为老师,将我们的下一代吸引到阅读的浩瀚海洋中,让他们能在书海中畅游,饱揽文学胜景,获取知识财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高度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好家风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家风作文5篇
★ 家风优秀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