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道德观念,观后感是对影视作品的反思,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姐姐的观后感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姐姐的观后感篇1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饰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带着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生活中面对不公平时,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将来面对任何困难中也能够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很少的家庭女性题材电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应该坐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现在的状态,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性相呼应,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有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对父母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普遍矛盾与温暖。
姐姐的观后感篇2
刚刚看完《我的姐姐》,想来抒发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部电影真的是无时无刻戳中我的泪点,姐姐的无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姐姐的“恶意”。
首先,这部电影共有三对姐弟,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姐弟一对,安然父亲一对,安然母亲也是一对。其实说实话,我到最后还是不晓得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为了生个儿子,让女儿成为一个“残疾人”,难道儿子真的这么好吗,我一度以为后面会有个什么反转,解释再生一个相差十几岁的儿子的原因,但到了后来都没有,也许,也解释了,就在那个十三号床孕妇的那里。
而对于姑妈这个姐姐,刚开始真的一度以为这个人是个烂好人,结果到了后面,我发现,原来姑妈也有自己的梦想,就在即将碰到的时候,却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亲强行唤回来照顾自己的`侄女。当看到姑妈对着那组俄罗斯套娃讲俄语时,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丢了的“背后深意”。
最后一对安然母亲这一对姐弟,其实没有讲太多,但看到舅舅每个月都会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时,安然对他说“有时候我真以为你才是爸爸,不对,是想”的时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对安然的“”时,我好像知道了也许舅舅也是适合成为一个好父亲的,若当初没有年少轻狂的话。
再然后,我好想说说我对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实,我觉得他们的分开一切都早有准备。从他对陈医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见家长,他们家对婚后生活的规划,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女生都会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笔不是很好,不能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姐姐的观后感篇3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
你喜欢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张子枫主演的一部讲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遇车祸后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的电影。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我相信不乏以下几个原因:演员的选择与二次创作;电影题材的选择;以及与观众的审美欣赏。观众作为审美的对象,当审美欣赏得到升华、产生共鸣时,那么这部作品就是部优秀的作品。
那么观众是在哪获得的共鸣,我相信也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当下的社会二胎问题、扶弟魔等等一直是大家都持续关注的。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大孩子有工作能力后要承担对弟弟妹妹的责任;为了生一个儿子要连续个二胎三胎,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荧幕前的你我也许也就是另一个安然。
图片
在女主角儿童时期,父母为了生养二胎甚至不惜撒谎女儿是一个瘸子,甚至把女儿交给了姑母收留。导致在安然的心中一直存在着对父母的一丝怨恨,我和他不熟,凭什么要让我承担对他抚养的责任,和自己的亲弟弟并没有多少交集却要在意外之后挑起整个家。
恰恰又是姑母这个角色映射出了选择之后可能得到的结局,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但套娃却从来不必装在一个套子里。
剧情随着对弟弟的收养问题不断升温,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断的摩擦之中;成长经历的对比之下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个发自内心的却又傻傻的举动都在感动着姐姐,彼此之间纽带的不断加深,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空旷的房间对视的夫妻,协议和钢笔依然冷静的躺在桌上;滚动的足球在姐弟两人脚下来回滚动,姐弟之间情感的纽带也随着愈滚愈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个角色,不仅仅是女儿,是学生,有时也是老师,是朋友,有时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体验者,以上帝的视角作壁上观。
我们从不必把自己禁锢在视野之内,我们也可以奋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姐姐的观后感篇4
你等等我不行吗?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我只有你了《我的姐姐》剧情并不复杂:父母为了得到一个儿子,逼迫女儿扮演残障。在高龄终于生下一子之后,又修改女儿的高考志愿,从北京某医学院临床专业改为本地某医学院护理专业,让女儿从医生变成了护士,这样女儿离家近,可以早点工作赚钱。于是,女儿从大学开始就和家庭决裂,独自生活。
毕业之后进入医院,心心念念准备去北京读研究生,重圆医生梦。就在这个时候,父母突然遭遇车祸,留下了一个上幼儿园的幼弟......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任何试图把它变为单一选择的尝试,都会引起很大的纷争。而且,现在网上的评论已经如此。
电影《我的姐姐》对这两个方向都有很好的表现。
一方面它表现了血缘和亲情的奇妙,其实,血缘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大概不是可以通过理性来进行理解。不管姐姐和弟弟之间如何相互厌恶,但是还是会被彼此吸引。
在父母去世之后形成的真空里,姐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会让人有相互连接的感觉,而不是孤零零一个人。在对方的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就如同弟弟在姐姐背上说的话一样: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姐弟分别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把对方视为自己人生可能性的一种;也分别在对方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把对方视为父母生命延续下来的一部分。这就是血缘的力量,无视这一点,就是无视人性。
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人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这是现代社会的价值核心。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完善自我,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独立自主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社会最大的善。
现在社会里要求每一个人都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先有独立个体,然后才有事业,才有家庭。
不隶属于任何人的人,才能打工。隶属于某个人的人,只会尽忠。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企业,需要的都是原子化的人,并且不断美化自我实现,这是社会前进的最强动力。无视这一点,就是无视现实。
所以,电影《我的姐姐》里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简单答案,不是一句找人领养弟弟,自己去考研不就好了,或者是一句当然是留下来照顾弟弟,这是姐姐的责任,就能解决的事情。
如果每一种选择后面都没有强大的支持,也就没有这样的撕扯和纠葛,也就不会有这样一部电影。
?我的姐姐》不止于两难选择,它用女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其中专门做了几组对比,一组是女性对于家族和家庭中男性的观察,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选择,更好的资源,然后他们做得怎么样?这里隐藏了非常微妙的嘲讽。
我不止是姐姐,我还是我我不知道到底是从哪一刻,姐姐开始有所改变的。
可能是从看到爸爸的皮衣破成那样还在穿着的时候。
可能是从警察口中得知爸爸心脏有问题而事故前给自己打了十几通电话都没接的时候。
可能是从回忆起小时候妈妈给自己洗头时爱的眼神的时候。
可能是从第一次送弟弟去幼儿园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送到门口看到弟弟孤独的`背影的时候。
可能是从想要在地铁站把弟弟丢掉后看到弟弟焦急哭泣奔跑寻找的不安后的不忍心的时候。
可能是从弟弟小心翼翼趴在阳台说的那句: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的时候。
可能是从弟弟小心翼翼讨好,趴在安然的背上说姐姐和妈妈一个味道的时候。
可能是从第一次吃早饭给弟弟系鞋带露出的笑容的时候。
可能是从安然像弟弟一样用口水攻击别人的时候。
可能是从弟弟说出我只有你了你等等我不行吗的时候。
......
太多太多的时候,她慢慢开始接受弟弟。
她一开始想要逃离,无非是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值得她为之留恋和奋斗的动力。
所以我觉得不是她放弃了她自己的梦想,而是她找到了自己。
她不止是姐姐,她还是她自己,她是自由的。
张子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一开始希望她做快乐的女孩,经历之后发现好的不好的事情,也许都是一种好。
其实每个人心中对姐姐的人生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这也是开放式结局会引导我们思考的。
有时候我会觉得把弟弟送去那样一个条件好的家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式亲情总会给人太多无法割舍的牵绊。
主流价值观和人性的发展在要求姐姐无私奉献的同时,却没有想过弟弟长大后姐姐的现状。
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姐姐从一开始生下来就有了这样一个不可逃避的身份,注定要为弟弟放弃一些自己的东西。
电影之所以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是因为姐姐和弟弟都没有错,而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在消磨着彼此,难以改变或消除。
然而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正是当代女性对自我追求的理性认知,每一个女性的第一个身份都是她自己。
电影没有绝对而客观的想要去抹除这种中国式重男轻女或是二胎问题,只是在这些故事里给我们留下更多让我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审判和思考的余地。
在我看来,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姐姐的观后感篇5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要从上一代开始说起。安然的姑妈,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专,可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于是妈妈狠心斩断她上学的念想。因为她是姐姐,更因为她是女孩。
后来,姑妈打算和朋友去俄罗斯做生意,刚到莫斯科,就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弟弟生了个女儿,要她回来帮忙。即使心中有万千的不愿意,姑妈还是回来了,因为她是姐姐,因为她是女人。
所以,自从安然的父母死后,姑妈总是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抚养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弃考研的梦想,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轻女,所以才有了比她小十多岁的弟弟安子恒。为了要二胎,父亲给安然伪造了残疾证明,处于对女孩的讨厌,父亲甚至不允许她穿裙子,否则就是一顿毒打。在安然的记忆中,她经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恒的记忆中,爸爸却从来不打他,还总是给他做红烧肉吃。当弟弟对姐姐说:
我们两个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时,我潸然泪下,惊叹世间真有这样对子女如此区别对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爱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没有走姑妈的老路,她从小学会了独立,拼命读书,拼命存钱,拼命逃离束缚自己的环境。最后,终于成功了,能去北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算这个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见,坚持主见,独立生活,对一个人来说绝对必要。
当然,安然也继承了姑妈的责任心,所以最终没有把弟弟交给领养家庭,毕竟是亲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过程中,多次落泪,不愧为一部好作品,揭露现实,反映生活,演技动人,甚是喜爱。
姐姐的观后感模板5篇相关文章:
★ 哥哥姐姐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