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真诚的读后感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作者的智慧和读者的感悟,写读后感时,重点在于如何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篇1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的人物。他的艺术形象虽然不像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那样丰富鲜明,但其关键时刻准确的战略判断能力,以及平时忠厚可爱的作风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国演义中,借周瑜之口,鲁肃一出场就给了读者慷慨豪迈的形象:他赠送了自家一半,三千斛的粮食,资助了周瑜军队。在孙策死后,周瑜推荐他加入孙权的阵营,他向孙权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趁北方袁绍、曹操等混战,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把整个长江天险掌握在手中,并且借此进取天下的战略。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以和隆中对相提并论的战略,它奠定了吴国的立国基础。日后吴国的发展,无疑是遵循了鲁肃提出的战略,这是周瑜也不曾做到的。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戏份,是在刘备新败,曹操兵临江北时的一系列表现。可以说,没有鲁肃的极力撮合,孙、刘联盟的建立也不会那样顺利。他首先亲赴夏口,找到刘备,带诸葛亮来到江东;然后在周瑜未归,文臣多数主降,孙权也犹豫动摇时,说出了著名的那番话——别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就你不行。我投降曹操,曹操让我回到乡里,至少可以捞个太守干干。你要投降曹操,想要到哪儿去呢?由此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在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产生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时,他居间调停,并且对诸葛亮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帮助,令其完成了“草船借箭”这样的经典战斗。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与鲁肃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作为孙刘联盟中东吴一方的“鸽派”,鲁肃为维护孙刘联盟也花费了很多心力。他深知双方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曹魏,因此不惜劝孙权借出荆州来为刘备提供抗曹和进一步发展的基地;在他担任大都督的时候,也对荆州守将关羽态度友好,甚至在“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回中表现得有些窝囊。在鲁肃死后,继任的吕蒙是“鹰派”,最终东吴袭取荆州,刘备兴兵复仇并遭遇了猇亭之战的失利,再也无力进取中原;而东吴则实现了鲁肃提出了据有长江,“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最初设想。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鲁肃是一名文臣,然而他的军事能力也不可小觑。诸葛亮曾经引用的江东童谣“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也证明鲁肃在军事方面,特别是防守能力上足以和周瑜的水战能力媲美,而当时的东吴水师无疑是诸雄中的翘楚。在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一方面说明孙权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孙权及江东诸将对他军事能力的认可。尽管《三国演义》对他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他的确是一位忠厚长者和出色的战略家。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篇2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的才干比自我强不是发奋努力去赶上人家而是怀着嫉妒之心不择手段的去陷害别人。今日我无意间翻开成语字典看到《草船借箭》这个成语这成语中三国时期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成语《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我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仅妒忌心强并且十分狡猾阴险然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完成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失败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的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忌妒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越自我当别人取得成绩时候作出了贡献受到许多人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是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知的表现啊!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成语我不得想起了自我忌妒的心理不是也有吗?如果有时自我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分析原因找错什么地方以便自我脚踏实地的学习。相反期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次考试中出一个大差错好和自我拉平。事情虽小但这不也是忌妒吗?回想起来是多么惭愧呀!
忌妒这个东西害处是十分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小就杜绝它做一个品高尚的人。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篇3
读完《三国演义》,书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无双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各个人物的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斗智斗勇,让我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场打来打去的残酷的战争。
刘备、曹操、孙权为了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自己的权势秣兵厉马,你打我,我打你,一场战争打了几十年。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樊城之战,曹操的七军被水淹没,连带被水淹的百姓不计其数;火烧连营,刘备的七十五万军士兵所剩无几……《三国演义》几十年的战争,无数的士兵和百姓在战争中死去,无数的家庭在战争中破碎。那些争夺霸权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战死的士兵?有没有想过那些战乱纷飞中的受苦难的百姓?而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就像《半城烟沙》这首歌里写的一样“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手中还有一缕牵挂,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从古到今,很多战争都是没必要的,都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权势、欲望,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发动。在这些残酷的战争中,受苦受难的都是那些无辜的士兵和百姓。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不仅让无数的人丧命,还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和平的心,努力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使外敌的不敢入侵,尽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篇4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经过清代人毛宗岗加工润色后更名为《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共一百二十回,70余万字,整个故事在东汉末年拉开帷幕,至西晋初结束。
东汉末年,爆发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之中,众多英雄竟相涌现。描写了在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灭吴统一全国这一时期的故事,通过桃园三结义,体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的义气。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每个人物,比如说刘备这个人物: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开头也引用了诗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此书非常吸引我,因为它不但形象地描绘了每一个人物,就连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情都描写得很细腻,最重要的是,很多人物用词都准确,体现了优秀的中华礼仪文化。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体现了人民拥护明君、向往和平美好、反对动乱的'愿望。作品显示出曹操的凶残、毒辣和狡诈的人物个性,与之相反,刘备爱民如子,以礼待人,受子民爱待。
读了《三国演义》,我收获很多:做人做事要像诸葛亮那样机智,像刘备一样以礼待人,像孙权一样事先有计划,不能像曹操那样狡猾,毒辣。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篇5
茫茫宇宙,千万颗星星,细心寻找,便能找到闪亮一颗;五彩花圃,有无数鲜花,细细闻闻,就能发现清香一株。我已读过许多名著,在脑海中仔细搜寻,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要数《三国演义》。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就已初读《三国演义》,不过那时还很小,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老是要打打杀杀,要么战胜就仰天长笑,要么战败就跪地哭泣,这对于我一个小小女孩来说,未免太过于血腥、太过于恐怖。
但自从五年级我们学了《草船借箭》,就被诸葛亮的聪明睿智、鲁肃的忠诚老实、周瑜的奸诈狡猾所吸引,所折服。于是,我又再次捧起了《三国演义》,从中读到了正义、奸邪、忠诚、睿智、狡诈……读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和意义。
宽厚仁德、谦虚谨慎的蜀国之主刘备;声似巨雷、势若奔马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挟天子而令诸侯”,奸诈狡猾的曹操;矫勇善战、有勇无谋的吕布;心胸狭窄、生性多疑的周瑜;内忌而外宽、猜忌而多变的司马懿;智勇双全、宁死不屈的姜维……
三国中,那无休止的战争无时不在进行着,长矛挥动、乱箭飞舞,时刻都要精心防备,时刻都要竭力进攻,时刻都要变幻战略,战火硝烟,无处不在,不管高山、平地、江边、城外,不论是将领、军师、士兵,都在浴血拼搏、奋斗之中。那一派战前擂鼓声势浩大,战中怒吼气壮山河,战后场面萧条破败的景象,永远都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统山河大地”,这简单的六个字,道来虽似容易,但其中之理,又有谁能真正知晓?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生活在战乱纷飞的时代中;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将冰冷的泪水洒在具具战死的尸体上……
三国中,无数英雄尽显英勇才智,风骚轩昂,让其后无数英雄竞折腰。《三国演义》,真是壮志豪情,气吞山河的千古绝作。
其实,读过《三国演义》,让我更多的懂得了正义、忠诚、睿智,让我更多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篇6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_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