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会和作文打交道,作文是考试中占比分非常大的一项,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悲悯情怀的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悲悯情怀的作文篇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被人们传诵的千古佳句。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应该做到——心怀天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中国之所以屡遭挫折而不衰,历经失败而不竭,数遭磨难而不馁,常逢泪水而不懈……这正是因为从古至今在国之危难之机有着一些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者勇敢地挑起了国家与民族生死的担子。正是因为这些心怀天下的炎黄子孙,中国才越挫愈勇。
文天祥在元军濒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可考虑到这关系到宋朝大事,秋千去谈判,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重振士气,为国雪耻。临死前还一心要救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写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及贼”,他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以天下为己任,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他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受到人民的无比爱戴。周总理是心怀天下的榜样。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具有了高尚的幸福观。他说:“我的幸福属于全人类。”他就是以此为目标,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贡献了一生。
这些伟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心怀天下,为何我们不能?难道我们是忙于学习?不,不是。而是我们心中已经没有这个社会、国家,在当代中学生的眼中,觉得这与我们离得很远很远。
不,一点也不远。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看来,少年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心怀天下呢?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为国效劳,奔走四方。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也应这样。我们应有心怀天下的品质,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力量!
悲悯情怀的作文篇2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充裕,也同时带来了精神的贫乏。重视个人发展自然值得提倡,但若拘泥于“身边的小小悲欢中”,心中毫无家国,格局就未免狭隘了。所以窃以为,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青年,不仅要自善其身,也应心系天下。
自善其身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兰·让德在《自私的德性》中写道:“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尊严,放弃自私就是放弃自尊。”过度的自私诚然是一种恶疾,但对自私的轻视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洁癖?所谓自善其身,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为心系天下所做的物质准备,属于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性。“既要慈悲地关照众生,又要慈悲地观照自己”,熊培云此言可谓切中肯綮。自善其身在观照自己的同时,也有助于心系天下的想法落地;而关心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不能忘了关心自己。
但当自我的欲望无限膨胀,自善其身陷入了独善其身的困境时,人们苦于“身份的焦虑”而不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不免囿于利己主义的桎梏。正如钱理群先生所指出,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而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前,心系天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系天下,首先要心系家国,关心时事,不可在只象牙塔中做一个独善其身的读书人。忆昔如湘江河畔,毛泽东问谁主沉浮,一股浩然气震动苍茫大地;观彼若三尺堂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鸿鹄之志可谓振奋人心!“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心系天下,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心存志,得高远。
而在更高层次上,心系天下则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上的悲悯,充斥着罗素的第三种激情。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正如诗人约翰堂恩所说:“每一个个体的死亡,都是我受到损失;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心系天下的高境界,是如加缪般关心“被打入地狱的人”,如鲁迅般关心“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在精神层次构筑命运共同体。
“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自善其身,心系天下,就会发现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悲悯情怀的作文篇3
佛学中认为,芥子虽小,却能容纳须弥。而渺小个人也当包纳世界,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为人,当有悲悯之心而兼济天下。
人的悲悯情怀就是一颗悲天悯人的向善之心。《沉思》的作者约翰·唐尼说过:“请不要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这便是悲悯之心,任何人的死亡都与我有关,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在这世界的羁绊中人性得以发展。
悲悯情怀也是一颗敞然豁达之心。为何佛能治心?在佛教的每日背诵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日已过,命以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人的日数已过,命也随之减少,唯一能做的便是勤奋当下,救济世人。如此通达之心孕育了悲悯之心。
生为人,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才会激发悲悯之心,从而突破狭隘局限的生命意义。作家刘亮程扎根于新疆木垒菜籽沟,延续那里的文明灯火,他创立的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虽小,却折射出中国乡村文化的希望。刘亮程身为一名乡村题材作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不局限于著作等身,更在于对中国乡村文明保护与传承的使命。独善其身的同时兼济天下,他的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也由此突破。
然而,即便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样的悲悯观点已被多数人接受,但真正要做到言行一致时却不尽人意。社区养老院的“邻避”现象,手足相残,乌合起哄等无一不是割断了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以底层百姓为借口,将“独善其身”往变态方向发展,冷漠的局外人思维徒增社会的齿冷,最终,人为建起的孤岛一座座浮现。
人性需要悲悯的滋养,世界需要人性的哺育。刘亮程曾言:“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不知土深处的事,人埋在自己的世界里埋得暗无天日。”人不妨抬起头来看看,见见除自己以外的他物,思考与他们的联系。少些功利心,就会做到见与思,才会知晓自己并非独成一体,根系而是伸向了无穷的远方,或许那时就会明白为何有人会触景伤情而兼济天下了,这些无一不是自我与万物的联系激发了他们的悲悯情怀。
先者有弘一法师的“以儒济世”,后者也当有我们的悲悯须弥,即使我们小如芥子。
悲悯情怀的作文篇4
今年的1月3日,美国和伊朗又一次发生冲突,使原本就不和平的中东地区再次拥有陷入战火的可能。在同情中东地区人民的同时,我不禁感慨正是因为生在一个强盛的国家,才拥有了来之不易的和平。而我们国家的强盛,恰是因为一代代人努力,才使中华巨龙再一次腾飞于世界的上空。所以,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必须要继承前辈的志气,继续为祖国做出贡献,心系天下,以身许国。
1604年,顾宪成重建东林学院并在此讲学。他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读书人的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他所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有口皆碑,激励了无数学子心系天下,以身许国。古人所推崇的大丈夫之道,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人眼里,治国乃是仅次于平天下的大事,正是因此,古人之中才出现了持节牧羊19年的苏武,击楫誓中流扫匈奴的祖逖,精忠报国大破金兀术的岳飞,宁死不屈血洒零丁洋的文天祥,临危受命死战扬州城的史可法。这些真正做到了以身许国的古人,正是我们这一代的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报效祖国。
所谓心系天下,以身许国并非一句口号,要真正做到必须要从实事做起,从你我做起。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爱中国,中国便会处处充满爱国豪情。上世纪三十年代,季羡林还在清华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抗日请愿活动。当时北京列车为了阻拦学生,故意不发车,季羡林第一个卧轨抗议。关于爱国,季老曾经这样说过: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学习季老的精神:担当勇做第一,爱国不敢后人,争取实事爱国,绝不空喊口号。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神州的每一寸土地,我爱那千里冰封的北国,我爱那烟雨蒙蒙的江南,我爱那平沙茫茫的戈壁。若是你问我什么是爱国,那就是就算我成了一个乞丐,我也会把我的每一个硬币都投放到捐款箱中,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抵如此。我定心系天下,以身许国!
悲悯情怀的作文篇5
20__年4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国人对此态度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的索报,是日本的因果报应。可是,咱们的孟子也曾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我认为,人应当常怀有悲悯之心。
悲,是慈悲;悯,是怜悯,体恤。悲悯即是一中高于同情的情怀。悲悯之心是人的本心,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
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因交不起苛捐杂税,一家人躲进山中,后来丈夫和儿子被老虎吃了。孔子同情这位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也”。鲁迅悲悯动荡时局下的下层劳动人民,于是化笔为匕首,刻画出一个个有着现实悲惨遭遇的人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涵养的悲悯之心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佛家的“慈悲”、道家的“不争”、儒家的“恕道”大抵也是可以与这对上号的。孔子若没有悲悯之心,就没有“苛政猛于虎”的呼喊,就不可能有“仁”的主张;鲁迅若没有被悲悯之心,就没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就没有那些个性鲜明的极具讽刺意义的角色。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悲悯之心,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就会无动于衷,冷眼旁观。
常怀悲悯之心,社会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平安幸福。
失去了悲悯之心,同时也失去了廉耻之心的高官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高额的回扣,就会与开发商同流合污,强拆民宅,牺牲百姓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利益。失去了悲悯之心的医生,就会不顾病人的死活,双眼被金钱所蒙蔽。曾有新闻报道:一位不知名的男子在田间晕倒,被人送去医院,可医生却因病人身份不明,无人付费,拒绝医治。三天后,该男子在医院外的垃圾堆里,全身开始腐烂。正因为没有了悲悯之心,被利益熏昏头脑,某些部门才做出一系列令人不齿的事情;也正因为丧失了悲悯之心,社会才会出现许多“医死人”,“弃病人”等一系列没有人道的事情。活在这样的社会,百姓何来幸福?
常怀悲悯之心,也是国家必行的准则。
20__年5月12日,四川发生9.0级地震。《每日新闻》报道,大阪的门真市立砂子小学的学生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9万日元。校长坂田说:“小孩子们这时候感觉离中国很近。”危难时不分国籍,这既是一种国际的友爱,也是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的一种人之常情。小孩子们尚能如此,何况大人们呢?我们铭记南京那30万冤魂,可我们的悲悯之心在哪儿?面对那些无辜的生命,我们忍心吗?林肯说过:“一个民族如果对一个民族长期怀着仇恨或崇拜的心理,这是一个弱国的心态。”我们应当超越这种理念,用悲悯的情怀去对待与我们有着相同遭遇的国家。
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用悲天悯人之心相互扶持,彼此慰藉。固此,我们应当怀有悲悯之心,来对待人们,对待社会,对待他国。
悲悯情怀的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