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制定教案时,应确保内容的逻辑性,避免学生产生困惑,一份详尽的教案能帮助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时间,提升效率,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探究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什么是寓??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篇幅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二、简介作者作品

伊索,相传为《伊索寓言》的作者。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而且长得很丑,但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母亲逝世后,伊索跟随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但对此人存在的历史,至今仍有异议。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

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朗读课文

2、研讨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情节发展:

想——问——笑问——想——问——?

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明确: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改动后,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改变了。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朗读课文

2、分析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智者胜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骄者败

3.点明寓意? 骄兵必败

扬长避短

蚊子:冲、咬——————-- ——狮子:抓

骄傲自满

蚊子:吹、唱——-———————蜘蛛:粘

骄兵必败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改动后,原文中讽刺骄兵必败的寓意也改变了。

五、寓言的特点

一、劝喻性 二、讽谏性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六、拓展思维:

1、续编寓言故事。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吹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异向思维

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难过极了,懊悔极了。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这时,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过来,张开大嘴,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候。就在这时,从那棵高大的松树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2、自编寓言故事: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嘴和眼睛的对话;树和斧子;画笔和颜料:蜜蜂与花朵:猫和老鼠;烟囱和浓烟:

七、扩展阅读

伊索寓??

狐狸和葡萄

寓意:在经历了许多尝试而不能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故意轻视成功,以此来寻求心理安慰。

乌龟与兔

这故事说明,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

说谎的放羊娃

这故事说明,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月亮和她妈妈

这故事说明,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不可能一劳永逸。

乌龟与鹰

这故事说明,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情节发展:

想——问——笑问——想——问——?

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

蚊子和狮子

扬长避短

蚊子:冲、咬——————-- ——狮子:抓

骄傲自满

蚊子:吹、唱——-———————蜘蛛:粘

骄兵必败

第二课时

学习《穿井得一人》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告诉我们要谦虚,不要妄自尊大和骄兵必败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课文。

二、指导朗读课文穿井得一人

三、编者简介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三、解词,口译课文

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及:等到 穿井:打井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闻:听到之:代这件事 道:谈论 闻:使听见 于:向、对

译文: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

令:派 之:这件事 于:向 对:回答 之:的 使:劳动力 于:在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四、理清脉络

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五、质疑: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六、归纳中心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七、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子将安之? 古义:哪里

今义:平安

(2)词性活用

我将东徙。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到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八、写作方法

?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一( 1 )姓丁人家打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二( 2 )别人把这话传到国君那里。

三( 3 )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

学习《杞人忧天》

一、看动画猜成语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揭示课题杞人忧天

二、简介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三、指导朗读

尽我所能

展示朗读技巧,扫清字音障碍。24杞人忧天flash朗读.swf

四、检查预习

中伤(zhòng )星宿(xiù )

中:宿:

中间(zhōng )宿舍( sù )

躇( chú )步 跐(cǐ )蹈

杞人( qǐ ) 舍然(shě )

充塞(sè ) 宿舍( shè )

五、再读课文,解词,口译课文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崩坠:崩塌坠落寄:依托依附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因:于是 晓:开导

屈伸:弯曲伸长 行止:行动活动 只使:即使舍然:放心的样子

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 )奈地坏何(拿……怎么办 )

重点句子: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地。

奈地坏何?

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奈何忧其坏?

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

六、从现象到本质,揭示故事寓意。

“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本文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七、展示复述能力

小组大比拼——看谁速度快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八、拓展创新

从今天的天空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图片展示

滚滚浓烟遮天蔽日

这里整天都笼罩在烟雾当中

污水周围的草都死了河边的萝卜也枯死了

河面上厚厚的油层恶臭难当

水井重度污染,难以饮用

刺鼻的污水从这里排出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杞人忧天无必要,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携起手来护家园。

九、作业:

杞人和晓者看到现代社会“战火纷起、境恶化、人口急增、旱涝灾害、火灾频发、交通事故、过度抽取自来水,造成地面塌陷……”等现象,深感责任重大,忧郁之心渐长。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他们却共同诉起了各自的忧愁。请你展开你的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亦舍然大喜)

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5篇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5篇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8篇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7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7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模板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