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调整教案时,要基于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到有的放矢地优化改进,,教案的反思部分可以鼓励教师记录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败,以便于未来的改进,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鹅第一课时教案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鹅第一课时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读9个字。学习“示部”及“贝字底”。能在田字格中把“元”、“祝”、“贺”写匀称。
2、能读词语。会用“祝贺”说一句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换牙了”与“长大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视频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起兴趣:
找一个门牙掉了的同学,让大家观察,问:你们发现他的牙齿怎么了?学生会说出:他的门牙掉了。谁来说说自己第一次掉门牙时的情景(怎么掉的,当时想什么,心情怎样,别人怎么说的……)。刚才大家都说了一下自己掉门牙时的情景。有一个小朋友元元,她的门牙也掉了,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元元掉门牙的情景是不是和你的一样?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学习第14课《门牙掉了》。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板书:14、门牙掉了],
(二)学习生字,感悟课文:
1、请你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4页,大声读一读这个小故事。要求:把每个字的'音读准了,如果拼不出来就请你身边的小伙伴帮帮你。读完之后标上自然段。学生读后自动座好。
2、老师把生字朋友从课文里请了出来。出示生字词:
yuán lǎo shī wèi zhù hé
元元老师为什么祝贺
diào xiànɡ kū qiǎnɡ wā zhānɡ yuán
掉了像哭了抢着哇一张原来
huàn tián
换牙甜甜
3、谁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你愿意教教大家吗?(拼读生字)
(两位小老师分别上台教读生字。若读对了,下面的学生跟读;若读错了,下面的学生更正。)
4、去掉音节,把生字词读一读。可采用开火车、指名读、齐读等方式。
5、你们真棒,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把生字词的音读准了,这些好朋友又回到了课文里,请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6、出示“笑”字。认读,请你说一说怎样的笑?(高兴地笑、甜甜地笑、美美地笑、开心地笑、阴森森地笑……)
7、大家说了这么的“笑”,课文中的“笑”是你们说的那种“笑”呢?
8、边读边想:请你把课文中带有“笑”的句子划下来。
9、读读这三次“笑”
(1)元元的门牙掉了,有的同学取笑她像个老太婆。
(2)哇!大家全笑了。
(3)元元和我都甜甜地笑了。
10、学习“元”:
“元”字你怎么记住它?记的时候要组词。(可拆部件记:“二”和“儿”记)
学生看着书上的笔顺,在桌子上书空写一个。
出示田字格,指导书写“元”。
(1)学生观察:这个字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2)按着笔顺描一个,写一个。
(3)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4)利用视频仪,演示学生书写情况。
(5)让学生再写一个。
11、元元的门牙掉了,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她为什么要哭?[板书:取笑:像个老太婆]
12、你们的门牙掉了,愿意听别人叫你们老太婆、老爷爷吗?听到这样的称呼,你的心情怎样?(很生气、很难过)
13、请你把很生气、很难过的语气读出来。
1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5、老师听出来了,元元真的很难过,看第二句话:哇!大家全笑了。你们知道大家笑什么呢吗?
请你读课文。一会儿说一说。
16、如果是你在取笑元元的门牙掉了,后来知道自己的门牙也掉了,你会觉得怎样呀?(很不好意思)
17、那就请你读出不好意思的语气来。
18、指名读。
19、读第三句话:“元元和我都甜甜地笑了”。
20、理解“甜甜”的意思。用你的表情让老师看看你们“甜甜地笑”,那你们知道元元和我为什么甜甜地笑吗?
21、指名回答。
22、读读老师的话。
23、说说“祝贺”的意思。
(1)你能用“祝贺”说一句话吗?(按“谁祝贺谁什么”的句式说话)
(2)这两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学生说的同时认识“示部”和“贝字底”
(3)指导书写。按照上面提到的学“元”的五步。
24、再读一下老师的话。
25、老师讲解:
人出生之后,先长出乳牙,后来乳牙掉了,在长出新芽,以后就不会再换牙了。
26、齐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牙齿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如何保护你的可爱的牙齿呢?
(四)老师总结,感情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都能爱护自己的牙齿。
六、板书设计:
门牙掉了
笑
元元————哭
甜甜地笑换牙——长大:老师
笑
我————回答
鹅第一课时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插图或翠鸟图片
3.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画眉、黄莺等,下面请看看这是什么鸟?
(出示翠鸟图片),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i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衬衫疾飞等待逃脱
锐利蹬开一眨眼腹部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内容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色彩鲜艳或美丽、小巧玲珑
(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比如头上什么样,背上、腹部什么样,再看看眼睛、嘴巴、爪子什么样。(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翠鸟。
(自己试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快速浏览课文。
(1)指名说。
(2)自学第二自然段,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1)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
(2)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过渡语:(结合板书、图片)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结合学生想捉一只翠鸟的想法)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
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进行保护鸟类的(同学们的种种想法,都缘于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但是我们要爱护鸟类,和鸟类做朋友。)
看来,和翠鸟零距离接触的愿望不能实现了,我们只好远远地看着它,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如果这时你也正在河边,远远地看见美丽的翠鸟,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后两个自然段。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六、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翠鸟
动作:迅速敏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翠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翠鸟的外形特点是(指名回答)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动作上的特点是(指名回答)迅速敏捷,它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很美,很可爱。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把它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二、重点学习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段落
1.我们先来看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翠鸟外形特点的好词、好句画出来,并想一想你认为好的理由。
(1)指名谈一谈。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指名练习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配乐朗读这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借助图或者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试着背诵这一段。
2.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段的?
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1)先读课文;
(2)找出好词好句并画下来;交流认为写得好的理由;
(3)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3.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描写翠鸟动作的段落,学生交流体会。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习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课文最后两段除了告诉我们要爱护翠鸟,和鸟类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达了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并把它读出来。学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全文
课文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1、抓住事物的特点;2、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3、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a)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b)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的手抄报、板报。
七、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疾飞一眨眼
翠鸟
动作: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
只有还还
反思
我这节课设计的大体思路是:在识字写字,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第二课时,重点例说《翠鸟》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举一反三。抓住重点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然后再把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经过如此的准备之后,我走上了讲台。但是课后的感觉是除了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之外,没有别的,只觉得课是那么的平淡、无味。经过学部领导和同年组的老师的评课之后,我的这份感觉逐渐清晰起来。找到了这节课平淡无味的原因:
一、教师重点讲解第一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自学后面的部分。实际上是制约了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他们可以采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用画图来理解课文,可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又何必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一二一,齐步走呢?
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我的这节课上重视了抓住重点词,品味语言,学生谈感受,体会得也很到位。但是顾此失彼,读得又不深入。没有明确品味语言的目的。通过这次讲课,我明白了,品味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读也是为理解文本服务的。理解到位了,才能读出感情,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的设计太求全求完整,这一节课,既读又写,时间上显得紧一些,所以读的不充分,读的不到位。读写结合在时间的划分上是不定的,不一定一说读写结合,当堂就得写,但是阅读一定是为写服务的。在这一课学完之后,也可以是抛砖引玉拿出另一篇文章放给学生,这一篇文章可能是与刚才学的文章是表达相似的,也可能是选材相似的,也可能理解的方法是相同的让学生把学到的运用于另一篇文章的理解。
鹅第一课时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分段品读课文,感知内容,进一步体会秋雨的美。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好词佳句。
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文的语言美。
三、教学方法:
采用我校“导——学——析——练”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从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练习拓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学生学法: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在多种形式读的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导(2分钟)
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
(二)学习新课
首先出示基础性目标———学(10分钟):
1、品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秋天的大门被打开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呢?
3、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其次出示能力性目标———析(20分钟):
4、品读想像第三自然段。
(1)说说你从第三自然段里,看到了秋雨里还藏着什么?
(2)从“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想像: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3)想像:假如你这时站在果树下,花丛中,你最想做什么?
5、品读想像第四自然段。
(1)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呢?
(2)读第四自然段,并思考: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重点理解句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2分钟)
秋天是轻柔凉爽的,秋天是五彩缤纷的,秋天是香甜无比的,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让我们热爱这美丽的秋天,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吧。
(四)当堂训练(10分钟)
完成课时达标的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一盒五彩的颜料
(丰收、欢乐)藏着好闻的气味
告诉大家冬天快来了
鹅第一课时教案篇4
【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思路】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开课时讲故事引入,初步感知课文:
小动物帮助正音,为正确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2、理解课文内容,引入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讨论,鼓励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
⑴引导孩子们自由分组(即“蜻蜓组”、“青蛙组”……),合作学习,讨论:
为什么各个小伙伴把荷叶比作了不同的事物?
⑵在“小暗号”的帮助下,尝试变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3、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⑴讲自己的故事。
⑵将这里发生的故事变成一幅画,一段小作文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激趣引入:
黑板上,你看见了什么?
2、边听边想:
故事讲了荷叶和哪些小伙伴之间的事?
出示课件,师范读课文。
生回答。
(师贴图)
3、生字正音:
故事中的小伙伴要带着我们一起读准字音、读好词语:
⑴ (出示课件)生示范,全班齐读生词。
⑵齐读生字卡片。
⑶开火车读卡片。
二、讲读课文,探究学习
1、看黑板:
荷叶是什么样的?
看见这么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你一定非常喜欢,课文虽然只用了一句话来说这样的景色,但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和我们一样的心情。
出示1段。
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圆圆的”、“绿绿的”)
2、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美呀,小伙伴们都来了……
首先出场的是──小水珠。
⑴出示“小水珠”段(文字课件):
小声自读,你知道了什么?
①小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
②小水珠说什么是它的摇篮?
③一阵风儿吹来,荷叶微微摆动,小水珠躺在这“摇篮”里,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可舒服了!
指导朗读“摇篮”。
④聪明的小水珠一边晃动着身子,一边眨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好奇地四处瞧着,他一定看见了许多许多,有什么?
⑤为什么把荷叶说成小水珠的摇篮?
⑵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读和试背第二自然段。
3、了小水珠,其它的小伙伴也有话要说,我们把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说的话,用“ ”在书上勾出来。
生答,师课件展示
⑴四个大组分角色读。
⑵观察这四句话,都说的是谁?
都说的是荷叶,为什么小伙伴说的确不一样呢?小水珠,你们说荷叶是你们的?小蜻蜓/小鱼儿?
师勾出。
4、小水珠的秘密,老师刚才和孩子们通过认真读课文,想想自己生活中看,已经找到答案。
剩下的三个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进行讨论学习。
5、自由分组:
蜻蜓组、青蛙组、小鱼组。
⑴布置任务:
你们为什么说荷叶是你们的停机坪?
(歌台、凉伞)
⑵汇报形式:
①我是谁?
②为什么?
③读好它!
⑶生汇报。
听众要求: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好,就用掌声表示赞成,也可以向同学提问,给同学补充。
6、分组朗读比赛,想:
可加上什么动作?
(大暗号)
7、引出课题《荷叶圆圆》齐读。
三、分角色讲故事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建议:
我是谁?我是什么样?我最喜欢干什么,愿望?
四、扩展
池边一群小朋友来了(他、她或许就是你),你听见了、看见了这里的故事,会怎么说、怎么做?你可以把这些写成一段话、一个故事,或者画成一副画。
我们下节课再向小伙伴们展示吧!
鹅第一课时教案篇5
1. 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字词卡片、贴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板贴荷叶图)瞧!这是什么?板书:荷叶。我们刚学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就写到了荷叶。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你能说说荷叶长什么样吗?(课件出示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多圆,多可爱的荷叶呀!多绿、多漂亮的荷叶呀!喜欢吗?一起夸夸这荷叶吧!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所以有好多小伙伴都喜欢荷叶,我们来听一听,都有谁喜欢荷叶,来和荷叶玩呢?
2. 师配乐范读。
3. 生回答,板贴画。
4. 小伙伴都认识了,他们的名字你也认识了吗?(课件出示四个小伙伴的`名字。)
认识生字“珠”,在古代王字旁当作玉来讲,跟珠宝玉器有关系。你能给珠找找朋友吗?
读准“小鱼儿”的儿化音。
5. 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啊!你们想不想也来读读呀!赶紧打开书读一读吧,把课文读正确了、读通顺。
6. 指名四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词语卡片正音:翅膀(读准翘舌音)停机坪(读准后鼻音)
课件出示句子: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学习生字“嘻”。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句子很长)这么长的句子该怎么读呢?
师小结:读长句子时,要注意句子的停顿,也就是要换气。(指名两人读。)
7. 大组分段读。想一想,你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8. 课件出示句子: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你能给“篮”组词吗?与“蓝”区别。)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看图理解“停机坪”,说说生字“停”的小故事。仔细观察一下“坪”,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看偏旁就能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真是识字的一种好方法!)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
9.开火车读句子。
(1)师引:小水珠,你为什么要把荷叶当作摇篮啊?(一阵微风吹来,荷叶翩翩起舞,小水珠在上面滚来滚去,就像躺在摇篮里一样。)感觉怎么样啊?(多舒服啊!)能把这一段读好吗?
(2)小蜻蜓你觉得这停机坪怎么样啊?
飞累了,停在这宽敞的停机坪上休息一下呢!也来读读这段话吧。
(3)小青蛙在这圆圆的歌台上面,唱什么歌呀?真是好嗓子!你一定能获得本年度的金嗓子奖!有信心吗?那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4)小鱼儿,在这大大的凉伞下玩得开心吗?
10.句式训练,还有谁也是荷叶的好朋友?他又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
()说:“荷叶是我的()。”
11.你最喜欢谁,你就投入地去读一读那个自然段吧。
12.指名读。
三、 配乐感情朗读课文
1. 听着大家这么动听的朗读,似乎真的把我们都带到了荷叶姐姐的身边。给大家配上优美的乐曲,让我们都来和荷叶交上朋友吧!
2. 配乐,师引读: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小水珠说:——生接。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生接。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生接。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小鱼儿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儿说:——生接。
四、 复习巩固
1. 游戏,攀登词语金字塔。
2. 读儿歌。老师把这篇散文诗变成了一首儿歌,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准生字。
五、 书写指导
1. 课文读得这么美,能把生字写漂亮吗?
2. 课件田字格里出示:是、朵、美;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都是上下结构;有有一长横;都有撇和捺。
是:横要长,撇和捺要舒展。
朵:横折弯书空三次。
美:先写秃尾巴羊,再写大。古代的人说:羊大为美。
鹅第一课时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3.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难点】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文《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解惑后同桌交流。
3.教师集中教学生字新词,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4.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理解体验
1.看看秋的颜色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出示多媒体投影)
(2)这么美的景象,你是如何读的?读读,如何读出五彩缤纷。
(3)教师范读指导。(配音乐朗读)(学生倾听)
(4)学生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个别读,齐读)
2.闻闻秋的味道
(1)请你读一读,老师来闻一闻,是不是真的闻到这种气味。
(2)齐读第三自然段。
3.听听秋的声音
(1)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喇叭吹的是什么?
(2)指导学生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背诵
比赛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配乐)
(五)交流拓展,小结作业
小结: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作业:
(1)写一首诗(编写歌词)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四、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看看秋的颜色
闻闻秋的味道
听听秋的声音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很多教学方法,在激趣中教学,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在学习生字词环节没能深入展示对词义的引导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理解词义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我接下来教学中要注意的方向。
鹅第一课时教案篇7
设计理念:
1.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在探究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加深体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3.情感体验。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而且能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评析: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单靠讲解很难讲清楚花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借助在网上查到的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评析:形象的整体感知,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强调新感受,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 ,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评析:从整篇课文到自然段,再到词、句、点,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把学生的理解不断引向深入,体现了学生不断的探究过程,并且使学生感悟到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1、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2、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 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评析: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五、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评析:课后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择作业。作业的布置,使一节课的研究更加深入,学生获得的体验,可以通过研究不断加深,学生感悟的学习方法可以不断得到验证和运用。把学生的学习真正拓展到课外,达到校内外沟通的目的。】
总评:
这篇教学设计几乎没有涉及到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跟传统意义的教案相比,有很大区别。原因是学生有很多问题,不可能一一列出,再就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教师只有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了然与胸,并且要有足够的机智,才能从容应对。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由读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事先不设计具体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解决,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新型的关系,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试图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感悟文章,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都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用谈自己理解的方式渗透给学生,有时用自己的理解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积极投入的学习。教师还用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许地山的原著等引导学生学习,加深理解,更主要的是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资源,让学生感悟到学习语文的方法。
鹅第一课时教案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