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课程内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一份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高效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时间浪费,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课文蝉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课文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8个一类字,认识6个二类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创新识字方法。
3、引导学生明确夸父这种坚忍不拔,舍生取义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教学重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创新识记8个一类字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 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习生字
3、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 画图谈话导入
(师画一太阳,一向前奔跑的人)老师这里有幅画,谁能说说这个人在干什么吗?他的名字叫夸父,谁来介绍夸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二、看动画片,读神话,理解大意。
1、看动画片。
2、师范读,生听字音。
3、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画出一二类字。
4、你看懂了什么?
5、指名分段读
6、全班齐读。
7、生领读生字
三、学习生字
1、生领读生字
2、组内讨论,汇报学习成果。
例:(1)数笔画:
追:追赶 追问 追求
巨:巨大 巨人 巨浪 巨款
充:充实 充当 充分 充电
尚:还,且,高尚 崇尚 和尚
(2)、数字记新字法
暗:①不亮,暗淡、阴暗、黑暗、
②不公开,反义词明,暗杀,暗号。
胃:人和动物消化食物的部分,肠胃胃口
四、复习巩固:
(1)小猫钓鱼 (2)猜字游戏
五、指导书写
追、巨 胃的笔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生字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分组分段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 指导朗读
1、自由读,提出问题:
夸父追日:
(1)读1自然段,可以看出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怎样追日?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3)结果:你从夸父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2、生自由大声练读课文
三、复述故事
讲故事方法:准备时要认真读理解大意,用自己话讲有感情。
四、作业:1、搜集有关太阳用处的资料。
2、找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1、比比说说
(1)读读
(2)比比发现了什么?
(3)心字可做心子底和竖心旁,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走字可做走之旁和走字旁,都与走路有关。
2、读读写写:
(1)自由读
(2)生领读
(3)正确抄写
3、读读
(1)自由读
(2)生领读
(3)全班齐读
(4)想太阳有什么用处
(5)说你对太阳的感受
(6)为太阳编一首儿歌。
4、故事会
(1)主持人上场(2)讲故事(3)同学评价
(4)评选出故事大王
夸父追日
追 夸父{原因: 遇到困难:}坚忍不拔
课文蝉教案篇2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
(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课文蝉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⑵ 认读字卡片。
2、教师:
⑴ 吹塑纸剪成假山、水缸。
⑵ 课文插图,第4、5自然段的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司马光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古时候的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光。他是一位有名的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他小时侯的事。
(板书课题 20、司马光)
(从图入手,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司马光了解的愿望。)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读通课文:
⑴ 借助拼音。
⑵ 问别人。
⑶ 联系上下文猜字。
⑷ 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订正读音,教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字。)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师: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大家还认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片,用摘字的游戏识字。
(方法: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
让学生在小组里摘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师:谁来说一说哪几个生字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的?
叫──收 球──救
师用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的家中,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司马光干什么?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出示了四种识字方法,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6、四人一小组读课文,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以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小组汇报交流。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学习到、别两个生字:
1、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找一找两个字的相同点。
(学生知道这两个字是同部首的字 ,学习立刀旁)
2、教师范写,生描写
3、请写的好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
4、生练写,同桌互评。写的满意的画一个。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识字
师:我们继续学习《司马光》。这节课我要先考考同学们,看看谁这些字都认识了。
师:(出示一幅花园的图)将认读字藏在花芯中,找一组学生摘花,读字,同桌组词。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看插图,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图上的内容。(第3、4、5、6自然段)
出示这几段读一读,说一说发生什么事了?
(一个小孩掉到水缸里了。)
2、读一读,让学生想一想假如自己在场会是什么心情?读出紧张的语气。
3、别的小朋友都怎样做的?看插图,说一说。
(发挥插图的用处,理解课文)
4、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课文第5段,自己演一演。
5、议一议他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三、背诵课文,掌握方法
1、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师小结:事情的发展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起因、经过、结果。
2、试着按照这种方法,背诵课文。
(生背课文。)
3、指名背诵,怎样才能背下来?
四、扩展沿伸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 机智勇敢 )
出示: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也向司马光来学,帮助这位同学。
(小红的沙包挂在了树杈上,怎么办呢?)
或介绍司马光的资料。
五、书写生字
1、出示吓、叫、那、都。
2、说一说你的发现
(可以说识字方法、也可以说两组同部首的字)
3、重点指导那,其他字自学。
4、生描写,同桌互评。
课文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课文蝉教案篇5
课文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春”。
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
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①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
(小草、花、风、雨。)
②指导读“小草”部分。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④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⑤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3)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春
东风脚步
一切都山水太阳
绘春
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
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
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
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
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
(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3)任选1、2题作业。
①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
②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课文蝉教案篇6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考虑: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局部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同学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疑惑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疑惑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时地追问和考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让同学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考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激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沛的考虑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实际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什么,让同学谈一谈或写一写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考虑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同学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同学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小组读。
⑶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课文蝉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 课文鹅教案8篇
★ 鹅课文教案5篇
★ 课文教学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