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桥》的教案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课堂管理策略,以便于教师有效应对各种课堂情况,在教案中应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以确保内容的连贯性,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课文《桥》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文《桥》的教案6篇

课文《桥》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1)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6、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1)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

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全班交流。

(2)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3)出示填空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

学生完成填空。

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

读好上面的一段话。

(4)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读好最后一句话。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名读,评议。

(3)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

(1)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2)学生试背

(3)齐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

(偶而、沾、小圆晕)

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

6、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

外形

活泼机灵

板书:

燕子

赶来

飞行

轻、快

休息

音符

课文《桥》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读好儿化词和轻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通过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感受荷花的美丽。

4、能仿照文中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荷花的美丽。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并仿照着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图片,播放背景音乐。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荷花)

2、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有很多文人墨客都赞美它,今天,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荷塘,去看看他笔下的那一池白荷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标注自然段,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学习多音字“挨”——[āi][ái])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①翩翩起舞;

②挨挨挤挤;

③清香;

④饱胀;

⑤破裂;

⑥姿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交流。

课文围绕荷花讲了哪些内容?(讲了荷花的样子、姿态及作者的想象和感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板书:荷花的样子和姿态作者的想象和感受)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的“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了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因为“我”喜欢荷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闻到荷花香味后,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的心情以及对荷花的喜爱。(自由读、指名读)

(4)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蹈”“佛”)

4、形近字辨析:瓣、辩和辨;蓬和篷;拂和佛。

5、书写练习,自评互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者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3自然段。将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标出你认为描写荷花最美的句子。

二、品读美文,欣赏荷花

1、同桌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并说说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1)课件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和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课件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思考:这句话美在哪?(“冒”字用得好)

师:这句话连接了荷叶和荷花的描写。同学们,如果把“冒”字换成“长”或“钻”行不行?(不行。因为“冒”是在荷叶之中露出头来,高出其他,突出荷花不断向上生长的生命力,“钻”和“长”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课件出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是一组排比句,写了荷花刚开、全开、将要开时的三种状态,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蕊的颜色以及花的样子,十分生动形象。请你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

2、还有哪些句子也让你感受到了美?

(1)“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2)“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句中“一大幅活的画”指什么?“画家”指的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教师小结:是啊,这还是一种生命的美,充满活力的美。正是因为大自然那鲜活的力量才有了这样富有生命力的画卷。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5、欣赏了荷花那优美的姿态,一池的荷花将作者深深吸引,他陶醉其中,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了。谁来读读作者的想象和感受?(学生自愿举手朗读)

6、师生合作:在池塘边,驻足观望,此时,“我”也是一朵荷花了,“我”觉得……

“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师总结:“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看来作者被这美丽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

7、齐读第4、5自然段(配乐),体会荷花的美。

8、第4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三、回顾整体,小结全文

1、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作者通过先写看到荷花,欣赏荷花,后写想象自己成为荷花,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语句中,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大家也都被这美景陶醉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荷花的美吧。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板书]

3、荷花

闻到清香

看到荷花的样子和姿态

想到自己仿佛就是荷花

回到现实热爱大自然

赞美大自然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语句优美,充满丰富的想象。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课件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融入荷花的美景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荷花的美。

课文《桥》的教案篇3

1、教学目标

⑴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

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

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3、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叙述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

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叙述思路,努力译述课文。

教学步骤:

1、导语激趣

(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好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

2、走进文本

⑴预习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shǎo)呓语(yì)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间(jiàn)

课文《桥》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二)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4.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5.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课文《桥》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墙壁”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3、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预测故事,续编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1)图片——摇摇欲坠的老屋。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互相交流这是一座 的老屋。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课件出示2)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3)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4)生字,读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准、蜘、蛛、撞、晒”,后鼻音“洞、墙”等。

(2)(课件出示5)词语,读词语。

暴风雨往前凑喵喵孵小鸡叽叽好饿偶尔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凑”,三拼音节“喵”。

(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三、品读文章,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6)插图,谈谈自己的发现。

2、品读老屋的话。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老屋说的.话,再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老屋说的话。

(3)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老屋在别人提出请求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再读老屋的话,注意读出老屋语气的变化。

(5)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再次看图,你想对老屋说些什么?

4、老师小结。

课文《桥》的教案篇6

教材学情分析: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带学生领略祖国的美好河山,它风景如画,神奇瑰丽。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在诵读过程当中体验九寨沟的`美,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总的来是说,它不论从发展语言,还是发展思维来说,都是一篇优秀的课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九寨沟风光,相关歌曲)

教学重点:

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件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美,并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过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

生答略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在四川,也有这么个神奇的地方,它就是……(课件出示九寨沟),学习了上一课,你能用这种句式填空吗?

1、九寨沟位于___。

2、因为___,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

走进它,就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人间仙境的美吧!

课件出示九寨沟风景组图

问: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答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风景如画的九寨沟图片,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有文字来表现雪峰,湖泊,瀑布的?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问:你读到了什么?

生:雪峰

师:你能把描写雪峰的句子读出来吗?

请学生评价,指出“银光闪闪”应该重读,读出它的美。

指导学生再次朗读(指名,齐读)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湖泊

读一读

问: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多,美

分别将这些句子读一读,分男女生朗读等方式

师:除了高耸入云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瀑布

自由朗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壮观

师,什么词语反映出壮观?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请喜欢瀑布的同学大声读好,你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哪首诗?

齐声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师:同学们,看到这么美的九寨沟风光,你们是不是都舍不得走了呢?可是呀,森林深处还有一群珍稀动物在等着我们去交朋友呢!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么就请大家快快打开书本,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会用这种句式说话吗?

森林里的珍稀动物可真多呀!有( ),有( ),还有( )……

师:加上些形容词让它更具体些。

用上憨态可拘,行动敏捷等词。

问:同学们,这些动物可想和我们交朋友了,你能帮他们做个自我介绍吗?

生答略

师:九寨沟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它可真是一个……

生:人间仙境

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师:九寨沟如此秀丽动人,连著名的歌唱家容中儿甲来到这儿,也忍不住高歌一曲,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美妙的《神奇的九寨》

课文《桥》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桥的教案精选6篇

课文鹅教案8篇

初中春课文教案7篇

课文教学教案7篇

课文鹅教案精选7篇

观潮小学课文教案8篇

课文蝉教案参考7篇

课文蝉教案推荐8篇

中班桥的教案优质8篇

中班桥的教案推荐8篇

课文《桥》的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