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所产生的情感和思想的回顾和总结,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审美特点和内在价值,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

以“青春”为帆开启人生的远航。

1919年5月4日,一场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开启了青春的旅程,一腔热血激起国民的爱国心,一身正气从此记录在中国的革命史中。在这100年里,五四精神时刻引领着我们砥砺前行,树立远大理想,塑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行,不断献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青春很短,只不过一瞬就远去。在这有限的年华中,有的人虚度光阴,有的人碌碌无为,但也有的人不断挑战自己砥砺前行,在青春的航程中投入心血、挥洒汗水。青春很长,需要我们去好好经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作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身上的担子可是不轻的,如何挑起重担,如何让自己在未来反思中不悔恨羞愧?不断树立理想、担当奋斗和学习本领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人的精神接棒,在无悔的青春中,不负人民,无我奉献。

新时代新青年应志存高远,在青春的远航中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理想似一个指向标,在人生的道路上指引着我们前行;理想,似一座灯塔,在偶遇迷茫时告诉我们彼岸的方向。青年马克思树立理想信念,自身投入到伟大理论创建中;青年习近平立下鸿鹄之志,身先士卒引领梁家河摆脱贫困。在新时代中,我们在前行中总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荆棘险阻,或峰险难走,迷茫胆怯或许是你的第一反应,但心有理想信念,会使我们的心更加强大。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五大关”,或行或止,或懦或勇,只有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能让我们心有猛虎,逢难必过,只有我们坚持以民为师、以民为重,不忘理想初心,才能不负青春、不辱使命,接棒属于我们的新时代新征程。同时,我们要永葆心中的五星红旗,爱国、爱党、爱社会,以赤诚的心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为祖国的发展增添力量。

新时代新青年应保持本心,以担当的品行把好手里的船舵。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子以国之运为己之担当,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青年创办杂志引革命洪流;抗战革命中,青年毛泽东持笔持戎,秉心中之担当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正值青春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不同于战乱,不必要颠沛流离,但我们仍身兼重大使命,不能懈怠,国家的繁荣富强还需要我们,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行,时刻保持自身的战斗力,下基层、走群众,在险境中劈浪斩棘,争做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身。

新时代新青年应以学为本,提高综合素质战“巨浪”。习近平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面对新挑战,青年不仅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坚持学无止境,面对知识如饥似渴,掌握知识更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领域、新技能,锤炼自身硬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群众,同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民为师,不断汲取朴素知识,使自身融入到服务中去。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认清世界变局,切勿人云亦云、盲目更风,巧拒形形色色的诱惑,树一身正气,并居安思危、饮水思源,心怀感恩之心,不断培养自己回报国家、社会和人民,在前进中体现人生价值。

每个时代都是一场长征,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人接班人,在这跨世纪的接力中,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以国之重任为己任,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行,永葆五四精神火炬生生不息,风雨兼程地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2

实现“无我”需先搞懂“自我”

翻开《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里有这么一段话,“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这次欧洲之行中,面对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突然发问,习近平总书记用坚定的目光和真挚的回答向世界传达了一位大国领袖的责任和担当。一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诚挚承诺的初心回望,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党性审视,在明晰党员身份、树牢党员意识、强化党员作为中搞懂自我,实现“无我”。

实现无我首先要看清自我。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菏泽座谈时,他曾给在场的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一百多年前,在民族飘零的关键时刻,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进步青年带着亿万人民的希望寄托,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挑起了复兴民族的大任。此后的百余年里,正是有了人民大众持之以恒的支持拥护,中华民族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不是什么特殊利益群体,更不是什么“王侯将相之种”,他的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根基在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也必将要服务于人民,我们永远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实现无我必须要牢记自我。实现民族复兴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坚守。在这个奋斗过程中有人会心存疑惑,总感觉共产主义太过遥远,根本看不到尽头,甚至怀疑到底能不能实现。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是没有树牢党员意识。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上才能实现。或许实现之日不见你我,但奋斗之时不能缺少你我。眼下,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在即,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决不能在思想上开小差,要时刻牢记自身党员身份,铭记入党誓言,经常自我提醒,时刻区分自己和普通群众的本质区别,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牢牢聚焦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上来,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党性修养扎实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稳步前进。

实现无我关键要奉献自我。“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是共产党人终生践行的人生信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位党员都应是无私的奉献者。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十八大以来,多少贪官污吏因为宗旨信仰缺失而锒铛入狱。面对诱惑,面对名利,宗旨如何得到践行,信仰如何实现永续,对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来说,必须要有一颗甘于奉献,不辞辛苦的心。古人就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作为一名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为民造福的思想觉悟。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乡村振兴初展鸿鹄蓝图,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传承好党的奉献精神,用好手中的公权力,以更加果敢的担当,更加奋发的作为,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绽放出自己的人生光彩。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3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展开的叙述。

这段时间是一个动荡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艰难时世,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无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图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批青年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哄动,让在国外留学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钊等人愤愤不平,他们纷纷回国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革命观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北京大学”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随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编辑部”。此时北京大学的一些顽固的保皇党也与新青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进化。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成功之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演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同时赞扬了觉醒年代时期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一颗颗爱国之心。

这部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众望。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4

汲取“五四”力量

“五四春雷人觉醒,雄狮怒吼震西方。”100年前,中国的热血青年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爱国运动,创造了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为中华儿女留下了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四”精神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时代价值,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五四”精神内涵,用心汲取“五四”精神力量,当好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从“五四”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之力。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最鲜明的主题,“振兴中华”是“五四”运动最坚定的信念。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得硬的政治立场,才能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干部是干事创业的排头兵、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如果信念动摇、理想迷失、精神“缺钙”,就容易被腐败、“四风”等问题趁虚而入。学习“五四”精神,首要的就是学习爱国主义精神,要坚定“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政治立场,真正将爱国情怀融入到身边小事,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扎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从“五四”精神中汲取勤思好学之力。“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们如今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党员干部如果不主动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思想固化、停滞不前,甚至被社会和历史所淘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克服“本领恐慌”,武装政治头脑,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与时俱进,才能攻坚克难,不断进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从“五四”精神中汲取改革创新之力。“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四运动前后,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敢于向封建帝国主义挑战,敢于向不合理的条约挑战,倡导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充分彰显了改革创新的巨大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广大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扎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5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看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剧集,让我近距离的看到了他们本身。该剧讲述了从《青年杂志》办立,到中共一大召开,中间太多人物震撼我心。我看到仲甫先生鲜活的人格魅力,守常先生关心大众疾苦,二人甘为革命牺牲自我的决绝;蔡公一代北大校长的风姿,让人肃然起敬;年轻的延年,乔年,世炎,仲懈,心刚…一群青年人的一颗爱国之心。

该剧带给我的感动太多,让我每每为年轻的生命心痛不已,感慨他们如此的风华正好,却被迫害致死。他们一定是死得其所,为信仰不惜所有。他们不是几个人,是一众革命先人的缩影,他们年纪轻轻就为这个国家付出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剧中毛泽东的出场是两分钟的奔跑,他穿过长沙街头,怀中紧抱着《青年杂志》,雨中的长沙所呈现的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整个画面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的隐喻。

该剧明确写清楚了在明清帝国覆灭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功荫都无法进一步完成社会身份构建的一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它体现了民国初年通过科举获得政治身份的人的自傲与胆怯和没能参加科举青年的冲动和执着。

年轻时,陈独秀劝谏其想当县长的朋友孟邹说过:“在这年头,当官是最高危最短命的职业,那说完蛋就完蛋,不如开一书社,一能谋生,二能为革命筹集资金。”这里也充分体现着明清社会结构并不足够本质,看起来可以以士人身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士人身份是虚假的,阶级地位是晃动的。换言之如果满足于此,那等待的结果只有慢性死亡。在当时分配资源系统不足以支撑社会发展下,五四运动给明清青年士人以古典的方式登上舞台,我党和国民党均提供了这个渠道。看《觉醒年代》让我们学会要真正理解社会生产,构建与当下甚至未来的社会生产相对应的社会身份。

当时的陈独秀们的阶层到今天还需要觉醒来打破,打破的不是经济阶层而是思想阶层。当今社会是因为在落后的地区,在贫穷的地区,很多人的思想和心智依然得不到教育资源的启蒙和人脉资源的开眼界。所以即使陈独秀觉醒年代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因为落后,思想和心智还是沉睡着的。然而今天的社会又发展太快,快得让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贫富差距而不是思想差距,看到的是纸醉金迷,看不到的是思想贫乏和心智不成熟。所以很多人都心态浮躁,爱攀比,活得不开心,抱怨社会,抱怨起点低,仇富。所以有了更多防不胜防的诱惑和骗局。

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的脊梁又该何去何从?私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就要修身。善良和爱永远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东西,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愿当代青年能够仰望星空,秉承先辈爱国之精神奋勇前行,激励自己:祖国需强大,吾辈当自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6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少年自有少年狂,心似骄阳万丈光。———题记

自从我看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后,感觉它就像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百年前的中国,地裂权分,民不聊生。在肮脏的世道里,有钱的买命,没钱的等死。“闹市砍头”成了人们热衷围观的特色节目,人群蜂涌抢人血,蘸馒头,民间“妙方”,不为别的,只为两个字——活着。

但封建的黑暗即便是挡住了天上的太阳,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总有人从风雨中开辟着这条救国的道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真诚豁达,一身傲骨,他创办的《新青年》在中国大地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带领着一批有为青年开启了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他的一篇《敬告青年》提出了当代的青年六大标准。国家倘若要进步,必须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成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号召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建立新的中国。

乱世之下,家国不能两全。仲甫先生整天忙于社会,救国救民,所以和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关系一直不太亲近。兄弟二人一直认为父亲是个伪君子。父亲和儿子之间仿佛隔着一座厚厚的墙,陈独秀一直想推倒这座墙,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我在影片中父子的关系,看到了一个细节,陈独秀可以在演讲台上滔滔不绝,做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每一句话都让人热血沸腾。可到了儿子们面前,却仿佛变成一个不善言辞的学生。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去爱着他的孩子们。

兄弟二人从一开始认为父亲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伪君子”到后来理解父亲,为父亲亲手做荷叶黄牛蹄,双双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甚至为国牺牲。他们与他们的父亲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救国之心。我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坚毅和力量之光。即便是迈向死亡的步伐,也和当初迈向未来的步伐一样坚定,毫不犹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的面孔是那样年轻鲜活而美好,就像屏幕里从血里开出的花朵一样,在最美的时刻凋谢,化作黑暗里的一束光,指引着那些与他们,共同奋斗无数的革命志士前进的方向……

《觉醒年代》观后感篇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00周年,《觉醒年代》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便是为了庆祝其而诞生。

最令人激动的还是鲁迅,在朋友的劝诫开导下,在新文化与旧封建体制社会的陋习恶俗的冲击下,他意识到自己得为救国贡献一份力量。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奋笔疾书写下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字字击心,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前途深广的忧愤。

当今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我们身上依然承担着中华复兴的重任,切不可沉浸在当下的岁月静好,要学习先辈以国之重任为己任的精神,奋发图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真实观后感7篇

纪录片观后感7篇

大国崛起10观后感7篇

大工匠精神观后感7篇

班委会观后感7篇

感动观后感优秀7篇

岛的观后感7篇

铁人电影的观后感7篇

水浒传观后感7篇

中国机长观后感7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