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的事迹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事迹是一种力量,激发我们勇敢拼搏,追求卓越,要想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就需要总结自己的事迹,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南仁东的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南仁东的事迹6篇

南仁东的事迹篇1

选址是卓有成效的。就因中国的选址报告,1995年10月,有30多位国际著名的天文学家到中国贵州来开现场考察会。但此后,南仁东遇到的困难变得复杂起来。他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到这个国际项目。1997年,南仁东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一个想法逐渐在他的头脑里成熟:我国应自主建造一架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这个计划被命名为fast。

这是南仁东的“两手准备”之一,他并没有放弃争取国际大射电项目。南仁东曾去征求一位外国友人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 这句话激起南仁东痛彻的反思。他想起自己十分敬佩的“两弹一星”科学家,当年中国的科技、经济条件都很落后,但老一辈科学家却成功搞出了“两弹一星”!南仁东强烈地意识到:关键技术需要自主创新,老一辈科学家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现在要向他们看齐!

这期间他的身体出现严重不适,结肠溃疡困扰了他多年。由于他抽烟多,同事们担心他肺部出问题,曾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总是说工作忙没时间,不去体检。同事说他生怕查出问题会影响“大射电”立项。他的`学生说,南老师其实是个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但他说,我要用没死的时间去完成fast这项巨大工程。他说我们没有退路,fast没有退路,我们的民族也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20xx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就在20xx年11月,60岁的南仁东向中科院提出:要向国家申请,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20xx年7月,中国申请国际大射电望远镜的方案被否决。20xx年7月,我国发改委批复fast工程正式立项。

这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fast立项,不意味着胜利,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南仁东的事迹篇2

20xx年1月31日晚8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天眼之父”南仁东》,以“天眼之父”南仁东的逐梦故事再造了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经典,致敬时代精神,让璀璨的中国星光闪耀世界!

节目现场邀请到曾经与南仁东先生一起参加fast建设工作的三位工程技术人员和南仁东的夫人郭家珍女士,共同回顾国家科研重器的诞生史,讲述中国“天眼”的感人故事,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青年技术骨干、河北师范大学校友甘恒谦。

甘恒谦是我校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xx届本科毕业生,并于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曾师从南仁东先生学习射电望远镜有关技术,并在南仁东指导下,开始仿真计算fast焦面场,进行项目相关的可行性研究。博士毕业后,他直接进入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组工作,负责接收机前端射频电路的设计与组装,并参与fast电磁兼容测试工作。甘恒谦回忆说,20xx年3月fast正式开工建设,当年秋天他第一次来到fast施工现场时,看到的还是布满泥泞的土地与棱角尖利的石块,“当时的大窝凼,是个不想再去第二次的地方”。但他和建设团队一起,在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的带领下,经过5年多的艰辛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xx年9月建设完成这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和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就在那间办公室里,我们经常和南仁东老师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起为fast奋战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南老师这20多年几乎没干别的,就专注在fast工程这一件事情上。”

跟随南仁东先生15年的甘恒谦也成长为fast望远镜的技术骨干,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负责fast强、弱电系统与接收机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必要的升级工作,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

本期《故事里的中国》戏剧部分,采用透视、投影和大屏等多媒体手段,打造出一个光影纵横的“星空宇宙”。从小怀揣星辰大海的少年南仁东和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南仁东,在同一个星空下对话,完成一场信念和精神的接力。

在排练过程中,节目特别邀请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进行现场指导。跟着南仁东学习十五年的甘恒谦,不仅帮演员深入认识南仁东,还为剧组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天文知识。当被问及大家管南仁东叫“南老”还是“南老师”的`时候,甘恒谦说:“大家都叫南老师,他七十多岁,其实看上去还是很年轻、很朝气。南老师非常喜欢的一个词叫年富力强!”南老师对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如果我们在工作上出现稍微的失误,他的脾气一上来就是瞪着眼睛拍着桌子,基本上一句好话都没有!”。甘恒谦表示,“感谢剧组的付出,让南先生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

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简称,又被誉为中国“天眼”,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其科学目标主要包括: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重现宇宙早期图像;探寻发现脉冲星,建立脉冲星计时阵,参与未来脉冲星自主导航和引力波探测;主导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检测微弱空间信号,参与地外文明搜寻等。截至20xx年底已新发现了200多颗脉冲星。

南仁东的事迹篇3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20xx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

南仁东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他是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天眼”巨匠,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精彩的科学人生,鲜明体现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真诚质朴、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不愧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20xx年11月17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xx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

南仁东的事迹篇4

1月11日,“中国天眼”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灵敏度达到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通过国家验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成功的标志,意味着“中国天眼”完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接棒,同时吹响了凝练科学方向、集中科研力量、全天候观测、加快科学研究的集结号。(来源:新华社)

从器不如人到技高一筹,这一变化体现出中国望远镜技术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中国人经历过技术落后,受人欺凌的时代,更懂得珍惜每次的技术突破,也更明白每一次的技术进步甚至领先意味着什么。而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技术进步背后,是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科研人。

南仁东被称为“中国天眼”之父,他是“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人和奠基人,几乎参与了“天眼”建设的全部环节,为工程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从1997年提出fast工程概念后他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到2017年逝世,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上,期间为了寻址,十二年里几乎跑遍了贵州所有洼地,工程建设的五年半他牢牢扎根在现场,他曾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其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人为他竖起大拇指。“年过古稀未伏枥,尤向苍穹寄深情”,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中国天眼”的建设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彰显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截至目前,fast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南仁东的事迹篇5

吉林省东辽河上游的辽源,是南仁东的家乡。1945年2月19日,南仁东在这里出生。

少年南仁东爱看“小人书”,口袋里有几分钱就会到出租连环画的书摊去。有时口袋没钱,摊主也让他免费看。一个人小时候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兴趣,眼界和情怀都会在阅读中悄悄地生长。

南仁东读书成绩不错,但直到上了初中,也只是不错,并不很突出。有位名叫赵振声的老师观察南仁东,认为这个学生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出类拔萃呀!一个星期天,赵振声把南仁东叫到家里“谈了一天”。谈什么?就是鼓励南仁东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南仁东考上大学后,曾特地去看望赵老师。他一生都感激赵老师在他15岁的那个星期天,打开了他的人生之志。

人生之志!这是中华文化弦歌不辍的精神瑰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心中有没有志,学习是不一样的。18岁那年,南仁东参加高考,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录取。

1968年初冬,大学毕业的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通化无线电厂。这是个1966年新建的小厂,总共不到150人。这个普通的工厂,成为南仁东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另一所大学——社会实践大学。

起初,厂里安排他去包装车间。他去车间里转一下就出来找厂长“理论”,要求换工种。厂长把他改分到无线电组装车间去做“小金工”。金工是各种金属加工工作的总称,包括车、铣、刨、磨、钻等工艺。南仁东喜欢小金工。可是,他很快就体验到“连车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使他认识到什么是“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并重新认识“工人”二字的含义。

1969年厂里接上级任务,要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南仁东入选厂科研小组。这是厂里以前没干过的事,怎么攻克这难题?厂里号召大家向大庆油田学习。学着学着,他被王进喜的话打动了:“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时工厂操场的墙上、车间里、食堂里都贴着王进喜这句话。那时关心工厂研发收音机的不只是科研小组成员,而是全厂职工包括家属。南仁东感到有一个巨大的群体在鼓舞着研发。

他边学边干,把大脑里的知识去生产线上对号入座,把理论上的难题去与机器的实际运转磨合,他很快成为研制小组的骨干。24岁的南仁东和技术员、工人们一同研发的`收音机终于成功了。工厂里一片欢呼,大喇叭里播放着他们研发的收音机收到的歌声:“雄伟的天安门,壮丽的广场……”

他们研发的“向阳牌”收音机走俏全国,成为著名品牌。这是南仁东第一次参加一项科研新产品的设计研制,第一次实现了把知识变成技术,把技术变成产品,进而变成商品,进入千家万户的过程。这个经历对南仁东非常重要。

他在通化无线电厂“学工”10年,经历了研制便携式收音机、电视发射机和小型智能计算器的全过程。今天通化厂的老干部、老工人对南仁东的评价是:他车、钳、铆、电、焊样样都会,样样都精,设计、制图也很专业。

“我是个战术型的老工人。”南仁东这句话里有他对自己青年时代工厂生活的回忆,有他同工友们的友谊……那种在车间里铺开图纸,一边端着饭盒吃饭,一边讨论技术问题;那种日夜加班,没有加班费,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那种大热天吃完饭,用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接着干的生活是快乐的。

南仁东初进厂不愿去包装车间,后来他却主动去包装车间“补课”,还去锅炉房干活。他还琢磨统筹谋划、分工协作,了解从原材料进厂到出成品,中间有多少工序。这已不只是技术,连科研带生产,包括设计、绘图、论证、材料准备、购置新设备、设备维修、计划调度、人员配置、成本核算……他全部去了解去实践。他为什么这样做?

什么叫总工程师?哪一块都拿得起来,权威性就有了,协调能力就有了。多年后,南仁东成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通化无线电厂是他成长的摇篮。

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专业研究生。“告别那天,很多人掉泪了。”如果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也许不容易理解这告别中的深情。他的青年时代,党和国家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南仁东做到了。

南仁东的事迹篇6

1993年发生的一件事,是值得在这里记述的。

这年9月,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第二十四届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南仁东参加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射电天文学分部的会议。正是在这个会议上,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抓紧建造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因为地球上无线电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电波干扰了接收外太空信号,如此下去,人类将被封锁在自己发出的无线电波之内,无法对浩瀚的宇宙做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这是要超越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一国的力量难以实现,须多国联手。于是,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由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代表组成。

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的.南仁东事迹展里,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他先后在荷兰、日本、美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多家天文机构进行客座研究,回国后曾任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从1985年到1993年这8年,南仁东去多国天文机构做客座研究。他在日本京都参加射电天文学分会的讨论,深知多国将联合建造大射电望远镜这件事的意义!1993年9月24日,他从日本回到北京,迅速向中科院提出:我们要积极争取让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这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说。如能争取到,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但是,多国也在争取,我们有希望争取到吗?只有去筹措,才有希望。南仁东开始四面八方联络一批天文学家共谋此事。

1994年初春,北京天文台院子里的树枝冒出新绿的时候,南仁东拿出了一篇《大射电望远镜(lt)国际合作计划建议书》。这份建议书共1.73万字,融入了我国天文学家积蓄百年的科研理想和奋斗激情。这是一份历史性文档,也是南仁东全力以赴为国“出征”的宣言书。

建议得到中科院支持。随即着手选址。这年6月底,他和一位在选址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人相遇,这个人就是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博士聂跃平。

在贵州万山深处选址,这是南仁东与农民结合的10多年。无论去哪里,总有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为他带路。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农民兄弟的帮助是进不去的。而建造“中国天眼”,也正是在无路的地方辟出一条路来。

雨衣、解放鞋、柴刀、拐杖,是他们长年携带的装备。这是南仁东、聂跃平和选址的科研人员再次经历的“社会实践大学”。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仍需脚踏大地前行。

最让南仁东无法忘怀的是,普定和平塘两地,仅仅听说尚家冲和大窝凼有可能成为大射电望远镜的台址,农民们就把能通汽车的路修到了大山深处。

“不要修,不要修,还没定啊!”南仁东反复说。可没人听他的。那是冬季,那两条路都是在荒山野岭中修出来的。当时的贵州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那里的农民有股精气神,他们筑路的劳动里有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东西。

南仁东曾说“要积极争取”,贵州人民的“积极争取”一次次让南仁东感动泣下。漫长的12年选址和种种“积极争取”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贵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和真情相待,是他最大的支持力量。

南仁东的事迹6篇相关文章:

尊师好少年事迹6篇

三好标兵事迹6篇

班组先进事迹范文6篇

驻村典型事迹6篇

医院护士主要事迹6篇

优秀个人工作事迹6篇

感动中国事迹模板6篇

思政课教师事迹材料6篇

防疫网格员事迹6篇

先进个人事迹模板6篇

南仁东的事迹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