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演讲稿更具影响力,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名人名言来增强说服力,通过充分准备演讲稿,我们能够在正式场合中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袁隆平演讲稿8篇,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演讲稿篇1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
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的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
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谢谢大家!
袁隆平演讲稿篇2
同学们:
大家好!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了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谢谢大家!
袁隆平演讲稿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近耄耋之寿在国际大会上以英文致辞,又悉知不仅如此,袁爷爷还通俄语,懂拉琴,会跳舞……迫使一众以为袁隆平只懂科研的网友们惊讶。
事实上,袁隆平绝不是个只知科研的老学究。他工作与爱好并重,工作时严谨认真,空闲时培养爱好,发展技能,可以说是因为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开拓与进取的人。渐高的年岁,繁重的责任……他是如何做到如此全面发展的呢?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爱好,一方面则是因为外界条件的需求。拉琴跳舞作为自身爱好,忙中偷闲,苦中作乐,为放松心情,为陶冶情操;至于学英语学俄语,这是为外界条件所需求,为学习他国优秀知识与先进经验,为减少讲解杂交水稻技术位于各国交流探讨,更为发扬中国精神,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在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之下,袁老才得以在高寿仍然奋发进取,不断求知,不断学习。
保持这种终身学习习惯的伟人还有很多。譬如毛主席者,终身热爱读书学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依然手不释卷,卧病在床绝不止息;譬如鲁迅先生者,先从旧学后从新学,学医一路日本,从文之后仅凭学识即可受邀至各校讲学,又通设计、美学、日语、俄语、英语……不可谓不触手成春,才学广见,又譬如史界大儒钱穆者,能吹笛兼通曲艺,晚年兴起甚至可以唱一出很好的京剧……这些光辉的名字与世界如辉然群星一般指引我被不断前行,然而高山仰止之余,我辈青年又当如是?
你也应当效仿这些过去或当代的伟人,不断学习,奋发进取,并不是说也要苟求人们懂上他两三门外语或者挽起袖子能种地,扎上领带能赋诗,不是这样的,我们只是对当代的青年提出这样的期望:
一愿你们永远对未知保持好奇,对知识保持热情;二愿你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论境遇、年龄都可以通过对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获得一份独特的体验与乐趣;三愿你们在不断锻炼思考中开拓创新,走出前人没有涉及的心路,剔除前人没有探索的新境界。
知不可上,学不可已。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袁隆平演讲稿篇4
大家好!
因为热爱祖国,钱老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因为热爱水稻,袁隆平顶着闲言碎语研究杂交水稻;因为热爱华夏民族,青少年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只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因为热爱中国,我们甘愿付出,只为它明天能比今天更好。
钱学森,这位伟大的老人,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国外学习,连外国人都称赞他为天才。美国政府愿意支付巨额工资,只为让他在美国工作。可是他却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只是因为心系祖国,渴望回到祖国,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祖国。他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致于在美国政府以其生命威胁的条件下阻拦他返回中国,他还是毅然的带上一家老小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回到祖国。他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人们亲切的称他为“两弹元老”。
袁隆平,他说他的愿望是让每个人都吃饱饭,让水稻长成甘蔗一样高,米粒像鸡蛋一样大。让大家不愁吃,不愁穿,家家过上小康一般的生活。他可不是开玩笑,虽然他并不高大,而且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又黑又瘦,但他真的成功了,他研究出来的水稻,虽没有鸡蛋大,却让中国的水稻增产了好几倍,几乎每家都能吃饱,穿暖。袁隆平,他是全国的恩人,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充裕的米饭。但当有人夸奖他时,他只是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我只是热爱水稻,热爱祖国,能专业于我热爱的水稻,还能为祖国带来利益,是我的荣幸。”
不管是钱学森,还是袁隆平,他们都是因为热爱祖国,所以不怕困难,不畏坚辛,甘愿付出毕生的精力,只为祖国的明天更兴盛,更强大。
所以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明天的花朵,更应该向他们看齐,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因为考试的失败,父母的闲言碎语而想不开,以致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认为这是很不该的。如果我们能看着袁隆平为中国付出的艰辛,是否会有愧疚的感觉。现在,让我们昂起头,向前走,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而学习。
谢谢大家!
袁隆平演讲稿篇5
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追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不断追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心中梦想澎湃如昨,
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不仅让更多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对科研的忘我投入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未来充满希望,为理想倾尽毕生精力,让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
心系天下苍生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发现水稻“杂交优势”,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等,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在89岁高龄之时,袁隆平用发音清晰的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尽显大师风范。
袁隆平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努力练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沟通,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这种胸怀世界、胸怀人类的思想正是大师的情怀和风范,
值得世人致敬!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袁隆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
美国的摩西奶奶认为“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热爱生命的她,70岁拿起画笔,80岁首次开个人画展,她坚持绘画,不断创作,活出了勇于挑战自我的境界。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面对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放飞理想,青春才能变得色彩斑斓!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拿出“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我们的每一天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追梦的路上怎能不跌跌撞撞?唯有一路向前,才能让青春在梦想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铺成通往理想的大道,越过泥泞奋勇向前,高扬青春的旗帜,才能让青春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让青春的价值在进取中彰显。
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扛起使命,不负青春年华,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人生的航程不断劈波斩浪,用奋斗书写辉煌的明天。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袁隆平演讲稿篇6
大家好!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谢谢大家!
袁隆平演讲稿篇7
大家好!
袁隆平,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名字。这个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给世界带来了利益。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性努力下,终于发明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令我们敬佩和感动。当时,这种想法需要勇气。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评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根据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辟新的科学技术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很困难,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精神一直鼓励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决心与饥饿和灾害斗争,解决农民们的衣食问题。袁隆平以他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发明了下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例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习钢琴时,要知道困难……无论做什么,只要认定要做,就要向目标前进,决不后退。此外,我们还应该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我们应该从小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支柱。
我们还期待袁隆平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非常感谢你!
袁隆平演讲稿篇8
致敬大师,放飞青春何为大师?古人给出的解释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在我看来,在新时代奉献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人,都是大师。凭一己之长学,帮助许多百姓摆脱饥饿的袁隆平;凭一己之热爱,帮人类战胜疟疾的屠呦呦;凭一己之热忱,山村支教十几年,点亮孩子们希望灯塔的张玉滚。他们都是新时代的奉献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也都是我们心中的大师。
杂交水稻的成功,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没日没夜的田间调查;青蒿素的发明,背后是无数次的提取,失败,再提取;孩子琅琅读书声的背后,是张玉滚一天十几小时的上山、下山扛书。他们并不高贵,脚上沾满泥土。但他们懂得奉献,更懂得担当,明白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责任,是对他们永久的召唤。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在于贡献的大小,是否改变了整个世界。袁隆平是大师吗?是的,他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屠呦呦是大师吗?是的',她研发提取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命;张玉滚是大师吗?你可能会犹豫,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怎能与袁老、屠老相比呢?但我们应坚信,答案是肯定的。张玉滚虽然并没有改变世界,但他所做的却改变了整个山村,是他用瘦小的肩膀担起了乡村的未来。最是无人知晓的角落,最是默默无闻的岗位,伫立着像张玉滚一样以平凡的血肉之躯坚持书写非凡事业的人。我们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一生坚守,散发光和热的人也是大师。这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你我的时代,青年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国家需要我们,时代在召唤我们,青春在点燃我们,我们需要参加,我们责无旁贷。
让我们放飞青春,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袁隆平演讲稿8篇相关文章:
★ 必备演讲稿8篇
★ 心灵演讲稿8篇
★ 君子演讲稿8篇
★ 开营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