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和思考的纽带,只有结合实际的故事情节所写的读后感才是最有意义的,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篇1
带着春节余留的喜悦,我们展开了新的学习之旅。学习了著名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一文,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不仅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而叹惜,也再一次深刻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该文作者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起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因同窗乔元贞家贫,买不起书,他“把课本裁成一人一半”,后“父亲”把两本课本都修补完整。但乔元贞随即退学了,成为默默无名的小贩。而那本课本成为乔元贞唯一的一本书。后来,“我”转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最后成为诗人。
我早已忘记自己第一本书何去何从了。因为它太普通,实在不容我用华丽的文字去装点,也没有在脑海留下丝毫的踪迹。而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掺杂着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他的第一本书给予我震撼,感动,温暖,启示……
作者与同伴的“童年没有幽默”,他们把与狗儿作伴当成唯一的乐趣,那感觉是辛酸的。也许这就是时代的悲哀。而我们的童年是在爱的包围中度过的。我们像皇帝和公主般使唤长辈当作乐趣。我们这代人实在太幸福了。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竟然闹出过许多荒唐的笑话。清华学子不能自理,遇到小挫折就想跳楼。多少稚气未脱的小小少年不务正业,流连网吧,甚至做着丧尽天良的坏事。当年的孩子七八岁就当家,今天的孩子十七八岁还不能独立。也许这都是幸福的如童话的童年的后遗症吧。苦难的童年与幸福的童年,到底谁对谁错?一个是贫苦中辍学,一个是优越中放弃。也许,这同样是时代的悲哀。
小学同窗,截然不同的人生。牛汉因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成为了诗人,而乔元贞则因没有文化知识而且碌碌无为。这也再一次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吧。其实每一个坐在高楼大厦内穿着制服忙碌的身影,每一位令人羡慕的在庄严的国徽下工作的公务员,他们都是这个真理最好的注脚。华丽光鲜的背后,无不曾在炎炎夏日里埋头苦学,在寒风呼啸中挑灯夜读。请我们记住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训——学习的痛苦是短暂的,未学的痛苦是终生的。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短短的几百字不足以表达我此时的感情,那就让我从现在起,珍惜美好的时光,发奋读书,汲取更多的知识,抒写美丽的人生。
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篇2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篇3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读者》,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把笑带回家》。
这篇文章讲了作者那时侯是一个高中生,由于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那天作者回家,父亲笑者说下岗了,于是,作者非常生气。第二天,父亲找到了工作,晚上回来衣服上都是泥,作者嫌父亲身上脏,就把碗端走了。父亲笑着说这孩子。从此,父亲每天回来都先把衣服换了,再进家门。两个月工程完了,父亲又去找工作,作者生气地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你看他忙活的`。最后父亲决定用三轮车拉货挣钱。有一次,作者看到了父亲的三轮车翻了,冰箱坏了,父亲一手摸着冰箱,一手盖住眼睛,作者从来没有见过父亲那么悲伤。于是赶紧回家叫母亲,他们赶到时,父亲已经走了。晚上回家时,父亲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父亲这种乐观拼搏的精神鼓舞了作者。作者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父亲就用三轮车挣够了作者上大学的钱。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遇到事情时,要有种乐观、拼搏的精神。
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篇4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实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导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目录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确实有点难理解。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目录,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目录,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目录从而思考之前的内容,在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
两位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成人,或者说,是并没有掌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刚读这本书的我,看目录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兴趣。
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我想之所以一开始读目录时不能一下子投入,是因为,我读目录时,就没有认真思考,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我与它仅仅是书本和读者的关系?读到这里,不经就想到孔子曾提出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作者所提出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懂得如何让书本教导我们。
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这就是低年级孩子的水平,同时所收获到的知识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比如说看娱乐杂志、广告之类的。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读书方法了。
我经常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无论作为教者还是读者的我,都应主动阅读,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篇5
?三十六计》结合了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也可以用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读了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只考了85分。回到家,妈妈的眼睛像月牙一样的看着我:“阿吉!你考试成绩咋样了?”“啊?”我眼睛转了一下,“额,老师今天说考卷还没有印好!所以、所以就没考!”“哦!那你今天再复习,明天加油考第一!”妈妈走向了厨房。我在心里想:哎~,我真是瞒天过海啊!在这个故事里就运用了《三十六计》里的瞒天过海。
在《三十六计》里面的围魏救赵在生活中我也经历过。在暑假里,我的哥哥和他的好哥们——张无择(乌贼)再爬栏杆,被民警给抓住了,以为他们是来偷东西的。哥哥急急忙忙地打电话给我:“老妹!我被警察给扣住了!快~来~救~我~!”说着,电话了就传出了一阵严厉的声音。“哎~麻烦来了!”我走到公共电话机前,打了110接电话的`也是刚刚扣住哥哥的大汉的声音。“喂~!是警察吗?”“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我刚刚看见你们的派出所浓烟滚滚,里面没人,哦!现在火势小了一点,影影约约能看见里面的文稿和椅子都成灰了!”“哦!谢谢你!”于是,便挂了电话。我拿起手机,打给哥哥:“老哥,我用围魏救赵把那个大汉给支开了,你们可以溜之大吉了!”“thankyou!老妹。”“小事!”
读了《三十六记》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篇6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习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从0到1这本书的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