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显示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素养,一定要认真准备教案,教案的制定应当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的教案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美。
3、体会梅花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和诵读古诗。
活动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梅花的特点,欣赏梅花的.品格。
活动准备:
梅花图片、课件、古筝曲
活动过程
一、复习朗诵古诗《青松》后讲话引出主题。
师: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仅有勇敢高洁的青松,而且还
有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花
二、认识梅花,指导梅花不怕冷,在冬天开放。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欣赏。
(2)认识梅花: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许多
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请幼儿欣赏课件,理解古诗内容
(1)播放课件欣赏,知道古诗的题目,一共有几句?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古诗意境。
“墙角数枝梅”是什么意思?
“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
“遥知不是雪”是什么意思?
“为有暗香来”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朗诵古诗
五、鼓励幼儿尝试配乐朗诵古诗《梅花》
古诗的教案篇2
一、设计理念:
小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古诗是有困难的,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形式,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同时展示学生的个性。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出民主的课堂。
二、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感悟春天。
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引出课题。将学生的所得进行展示。
(二)尝试解题,初读课文。
1、借以前学过的《咏鹅》了解本课《咏柳》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读古诗的欲望。
2、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
3、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交流认读方法,尤其是自己的独特的识字方法。
4、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三)个性阅读,体会内容。
1、学习第一、二句。
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看图观察柳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
3、请学生再读古诗。
4、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5、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6、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7、全班齐读。
(四)背诵古诗,赏境诵读。
1、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2、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3、让我们看着挂图一起来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
(五)作业设计:
搜集有关春天咏物的古诗,练习诵读。
板书设计: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挂图小黑板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要求幼儿较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
3、巩固有关的知识。
【活动准备】
1、节奏卡片。
2、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图片。
3、课件: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本领和生活习性。
【活动过程】
1、游戏《小蜂窝》。问:是谁飞走了?答:蜜蜂。瞧!蜜蜂又飞来了。
2、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幼儿按节奏拍手。出示四种飞虫的图片,引导幼儿按语言节奏说出:xx飞来了,欢迎xx的句子。
3、创设情景,理解诗歌内容。请小朋友说说都有谁?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本领和特点。通过幼儿讨论,教师总结四这种昆虫的本领。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我们说的对不对。引导幼儿观看课件。
4、游戏《看谁飞的快》,按照飞虫不同的特点飞到相应的图片旁。
5、学习诗歌,教师结合图片提问,幼儿用填空的形式回答提问。教师示范读,教师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6、分段欣赏,指导幼儿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7、将幼儿分为两大组,一组读问句,一组读答句。
8、创编:结合以上学习的形式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儿歌《什么圆圆》。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飘?气球圆圆飘空中。
古诗的教案篇4
目标:
1、能安静聆听教师讲述的内容,了解古诗中的意境。
2、引导幼儿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准备:
图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
3、老师朗读古诗。(幼儿完整欣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理解诗歌
1、你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说说、读读)
2、你看了这幅图、听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感觉?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4、师总结:
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三、讨论与朗读
1、谁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2、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4、全班朗读。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古诗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情感创设:播放《烟花三月》歌曲。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3)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古诗的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20xx年5月21日第十四周星期四第一节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古诗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古诗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习,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习,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古诗的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
★ 蝉古诗教案5篇
★ 大班古诗教案7篇
★ 小学古诗教案5篇
★ 江南古诗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