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精选6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人在写教案时,常常忽略了反思与调整的重要性,教案的制定应当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的教案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的教案精选6篇

古诗的教案篇1

教学领域:语言、科学。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春晓》并感知古诗的意境。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教学

1、语言教学区

提供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教学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提供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提供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提供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教学评价

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古诗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五、学一带??

六、指导课外阅读教学后记:

课堂上抓住一位学生质疑的契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古诗的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属于课外自读古诗词。

二、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古诗词的一些经验,可以自己简单的读一读古诗词,但是可能还在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

2、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感觉这节课要读的这四首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写作的方法多样,可读的角度较多,我就有点纠结,要从哪些角度带领你们读呢?不好选择,只好来寻求你们的帮助,你们来和我说说,你们平日里是从哪些角度来读古诗词的?

(二)自由批注

师:我们上学期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本单元在名著阅读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以往阅读古诗词的经验,从四首古诗中自选一首,自选角度做一个批注。

生:批注

(三)发言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四)呈现老师批注

1、怎样理解“诗中有画”?

2、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怎么传达出来的?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五)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读古诗

(六)我们一起来有情感的朗读四首古诗词

(七)学生任选一首诗一个角度,动笔写一写赏析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赏析;

2、教师进行相关语言表述的指导。

(八)作业:积累背诵四首古诗词,并继续完成其它三首诗的赏析。

古诗的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 ”的时候,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

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

古诗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春晓》。

步骤:(一)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儿歌,你们能背下来吗?(全班齐背两首儿歌)

背得真好!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请看这首诗(课件(或看书)出示《春晓》诗文。)。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有选择的学习方式权利,不过老师在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方式。对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能依赖别人。如自己可以拼读音节时不能涂省力而去问别人。]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此环节意在在认字过程中渗透汉字的知识、培养识字的能力。分析字形以会写字“少”、“处”、“知”为主。]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整体感知课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顺学而导。]

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人观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如果学生初读时已经提出就直接解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多音字“shǎo”“shào”。

[对生字的学习采取随文识字的办法,安排在朗读感悟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落实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千篇一律。要鼓励个性体验,如学生对最后一句的朗读可以这样读:花落知多少感慨:花落知多少。也可以悲鸣:花落知多少。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分句读、齐读、合作读、接读、评读等]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此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识字、写字,加强合作学习。]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性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加强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使学生学欣赏,引导学生善于正确评价别人。在评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赛读,使朗读水平层层提高]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低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感知为主,在识字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师范作用、尽量采取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际拼摆是一种直观有效的书写指导方法。学生也感到兴趣盎然。]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古诗的教案篇6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的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古诗笑教案8篇

古诗小池教案7篇

古诗清明教案5篇

拼古诗教案7篇

古诗《画》教案优质5篇

古诗愁教案8篇

古诗《画》教案5篇

蝉古诗教案5篇

大班古诗教案7篇

小学古诗教案5篇

古诗的教案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