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要想制定出高质量的教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教案的制定应当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的教案5篇

古诗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语言:同学们,俺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

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

2、再读,读懂词意

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出示注释:

?望庐山瀑布》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出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

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俺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身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

(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壮美/秀美)

(二)四读,品味语??

1、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的诗人都很注意遣词造句,默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⑴品味“生”、“挂”、“飞”、“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②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俺们无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

俺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俺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溢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

③让俺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四、再读课文,背诵默写

指名背诵,当堂默写

五、安排作业,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作业指导

1、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答案)

2、同学作业情况摘记

3、作业评讲与矫正性练习

古诗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 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3.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 b、解字义讲句意 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 :认识 赏识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古诗的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似庐笼盖苍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的教案篇4

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代优美的诗歌,培养幼儿对诗歌的理解转变为绘画造型的能力。

2、启发幼儿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并且引导幼儿要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内容:联想创作画,画唐诗《悯农》

准备:各种材料的纸张(生宣纸、水粉纸等)、笔(水彩笔、水粉笔、毛笔等)、以及各种辅助材料。

过程:

一、和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吃的粮食是怎样来的?是谁辛勤耕种出来的?

(农民伯伯辛勤的耕种出来的……)

二、启发幼儿说出《悯农》这手势格,并且和幼儿一起进行朗诵,向幼儿介绍这首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大意。病情幼儿说一说每句诗中都说了些什么?

三、向幼儿介绍怎样用油画棒与国画色结合绘制出一幅画,(先用油画棒图小面积,再用水调稀点颜料渲染背景)。

四、 幼儿进行绘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1、启发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与《悯农》相关的内容,如:爱惜粮食等……

五、讲评幼儿作品,鼓励用色大胆,内容丰富的幼儿。

六、结束

古诗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 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3.多音字。

xíng:行走

háng:行业

wéi:行为

wèi:为了

chǔ:处理

chù:处??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古诗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江南古诗教案5篇

古诗《画》教案精选5篇

中班古诗教案8篇

古诗笑教案8篇

古诗小池教案7篇

拼古诗教案7篇

古诗愁教案8篇

大班古诗教案7篇

拼古诗教案模板7篇

古诗笑教案通用6篇

古诗的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403